深圳新闻网2024年11月14日讯(读特新闻记者 严偲偲)11月14日,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宝安)开幕。作为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为特色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大学首次携七大交叉学科学院、三大研究院、两大书院和69项硬核科技成果亮相高交会高校展区,为深圳科创高校“朋友圈”注入了新鲜血液。
事实上,今年是深圳理工大学第五次参展。作为高交会的“老朋友”,深圳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表示:“此次参展是深圳理工首次以新型研究型大学身份亮相高交会。我们围绕细胞基因、生物医药、算力芯片、新型储能材料等前沿未来领域展示了自筹建以来的大批创新性成果。”
深圳理工大学亮相高交会高校展区。
从科研机构到大学
创新是基因底色
从实验室到市场,一款创新药的问世需要多久?细胞基因治疗技术走向临床应用需要经历怎样的过程?从被动治疗到主动筛查,帕金森如何实现早期精准诊断?在深圳理工大学展区的创新成果中,既有实现“从0到1”原始创新成果,又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面向未来产业应用的成果。
深圳理工大学展出系列科研成果。
作为一所从科研机构里“长”出来的大学,深圳理工大学展现出研究型大学独有的创新基因和创新动力,着力打造赋能整体创新生态、支撑引领城市和产业发展的“第四类大学”。
“第四类大学的核心在于从传统的科研、教育与成果转化,转向使命驱动、挑战导向的教育科研创新模式,”樊建平介绍道,“高交会作为‘中国科技第一展’,是拓宽校企合作、加速研究型大学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重要平台之一。深圳理工大学非常重视高交会,此次参展将为校企协同攻关,实现前沿技术产业化搭建有益桥梁。”
作为第四类大学的探索者和践行者,深圳理工大学聚焦“新工科”“新医科”,深入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自筹建以来已经产出一系列高水平科研成果:全球首款抗脏器衰竭创新药AS1501、基于生物医学大数据人工智能自闭症早期筛查、帕金森病早期筛查的新型PET分子影像学标志物……一个个原始创新成果在深圳理工孕育成熟,又在深圳落地生花,为新型研究型大学建设夯实创新根基。
从学院到研究院
科研是基础支撑
除了产出高水平硬核科研成果、瞄准未来产业加强建制化科研也是新型研究型大学保持创新动能的支撑。
深圳理工天然自带中国科学院开展建制化科学研究的优良传统,目前首批设立的7个专业学院,学科方向均聚焦于前沿科技领域,目标就是要探索人类认知边界、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力争实现选一个方向、建一个学院、成一流学科、强一片产业。
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谈“第四类大学”。
樊建平表示:“目前,深圳理工大学正在围绕IT和BT领域紧锣密鼓地推进细胞与基因技术、未来农业、人工智能研究院建设,实施建制化地有组织地科研,希望进一步推动大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培养满足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的青年拔尖创新人才。”
本届高交会上,深圳理工大学面向国家战略和深圳“20+8”产业布局建设的首批新型院研究院——细胞与基因技术研究院和未来农业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为抢占未来科技制高点,高水平培养国家亟需的拔尖创新人才提供了新动力。
樊建平指出,研究院是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探索实践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路径上,深圳理工学科建设重在优势特色、不求全但求强,就是希望能在交叉细分方向上集聚拳头力量,在针尖前沿领域积聚力量参与国际竞争。
从实验室到市场
开放是动力引擎
随着科技革命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之间的内在联系日益紧密,“四链融合”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塑造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在谈到第四类大学建设时樊建平提到,与注重教学科研产业化的第三类大学不同,深圳理工注重与市场力量紧密结合,希望通过城校共融、开放办学等举措驱动多主体协同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
深圳理工大学展区。
在高交会现场,深圳理工大学围绕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与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南方科技大学、深业资本(深圳)有限公司、科技园平台、基金等高校、企业机构代表完成多个重大项目签约,积极推进大学产业园建设,聚力高质量协同育人。
“我们不仅鼓励支持大学老师和学生与社会接触合作,学校的体育场馆、图书资源、教室宿舍等各类校园设施均对外向周边相邻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等单位开放共享,欢迎社会各类创新主体积极参与,与深圳理工携手共建高水平开放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樊建平表示。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