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11月27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宽 邓红丽)11月20日,经过激烈角逐,光明区委组织部党建品牌案例《全国首推“跟党一起创新”,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在第十二届广东省“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中荣获党建赋能组一等奖。
近年来,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光明科学城在省委、市委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相关精神,自觉承担起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使命。面对新使命新挑战,光明区全域推进“跟党一起创新”,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筹作用,营造浓厚的氛围,汇聚优质的服务,让各类创新主体获得最大成长。
在“跟党一起创新”带动下,光明区创新氛围越发浓厚,科研经济不断跑出加速度,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GDP比重突破60%,同时涌现了“楼上创新、楼下创业”产学研用新模式、社区党委“科技委员”机制等一批在全国率先试点探索的经验做法。
“跟党一起创新”这一党建品牌得到央视《新闻联播》等多家主流媒体报道,影响力正不断扩散到全国;“楼上创新、楼下创业”产学研用新模式被国家发改委写入“推广深圳经验 47 条”文件,面向全国推广……
光明区委组织部党建品牌案例《全国首推“跟党一起创新”,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亮相第十二届广东省“先锋杯”工作创新大赛并荣获党建赋能组一等奖。
新使命: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须破解创新难题
历史总是在时代的关键节点赋予光明光荣使命。
2018年行政区成立之初,光明确立“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目标定位。2020年,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光明被赋予建设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大使命。今年,市委赋予光明高标准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发展使命,为光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指明方向。
光明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也面临新形势、新挑战。短短数年,光明科学城24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落地建设、逐步投用,光明已成为大湾区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最集中、创新动能汇聚最迅速、综合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区域。然而,相较于国内其他科学城,光明科学城起步较晚,要进一步达成世界一流科学城的目标,亟须破解科技创新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足、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创新氛围不够浓厚等难题。
立时代之潮头、应时代之变化。光明区委发出号召,全域推进“跟党一起创新”。
提出这一号召并非心血来潮,而是光明区结合发展定位和时代要求,深思熟虑精心打造的发展路径。
“跟党一起创新”开宗明义,旗帜鲜明提出坚持党的领导,确保正确航向。省委党校编辑部主任王升平认为,“跟党一起创新”非常必要,党的领导是科学创新的根本保障,党能够提供思想引领,发挥凝聚力量的作用,成为创新的力量源泉。
同时,“跟党一起创新”紧扣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当前,科技浪潮滚滚而来,拥抱新的“科学的春天”时不我待。光明科学城承载国家战略使命,肩负参与国际科技竞争重任,创新成色如何是影响科学城建设成败的关键。
新路径:首推“跟党一起创新”党建品牌 聚焦三大主线脉络
“光明的探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对科技事业的全面领导、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等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这些创新之所以能落地见效,关键是光明区委通过‘跟党一起创新’系列举措,引领和打造了一个良好的科技创新生态。”在专题调研光明区“跟党一起创新”相关情况后,中央党校党建部调研组给出高评价。
光明区“跟党一起创新”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统筹作用,实打实形成了党建品牌。光明区通过聚焦“怎么跟”“怎么一起”“谁来创新”三大主线脉络,使科技创新成为有领导、有组织、有保障的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党建引领科技创新“新样本”,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聚焦“怎么跟”,光明区以科技产业链党建为突破口,破解产业链创新链融合难题,引领各类主体“跟党一起创新”,服务科研经济高质量发展。
光明区成立的全国第一个合成生物科技产业链党委便是鲜活的样板,该党委首次将科研机构作为“链主”,吸纳科研机构、企业、职能部门等48家成员单位,通过搭建多元主体的链接纽带,为产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党建搭桥、资源共享、融合补链、服务强链,成为产业链运作的生动写照。通过党建共建资源清单,各单位畅通共建共享渠道,链上成员共享科研类、人才类、培训类、政务服务类等78项资源。建立科学城党建联席会议机制,组建科技产业链发展服务团,职能部门及时到链上科研机构、企业院校上门“问诊”,帮助解决员工住宿、交通站点、供电等难题。
在合成生物科技产业链党委示范带动下,光明区共组建合成生物、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智能制造等13个科技产业链党组织,链接269家科研机构、高校、科技企业,覆盖225个链上党组织、4400余名党员,链上企业总产值达1400余亿元。
聚焦“怎么一起”,光明区坚持需求驱动创新,破解服务体系难题。
今年6月召开的深圳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座谈会上,光明区首创的“园长制”在会上进行经验交流,成为光明区全覆盖开展“益企行动”的生动写照。
光明区成立“跟党一起创新”两新发展服务团、科技志愿服务队,开展“益企行动”,形成政务、创新创业等27项场景化服务项目,推动党员干部从办公室走进园区、深入企业和群众,在经济发展的主阵地服务经济发展。
做好服务,阵地建设和人才保障也得跟上。光明区依托园区党群服务阵地,打造“湾有引力”等36个综合性公益阵地“科技驿站”,举办“幸福生活节”“科技漂流瓶”“科技巡展”等系列活动,把党的工作拓展到各类科技工作者群体中。全链条实施“人才无忧”计划,高标准建成光明科学城人才港,成立人才服务联盟,打造大湾区有影响力的高端人才交流品牌“左岸半月谭”,让人才们享有教育、住房、医疗、生活、创业等五项“无忧”。
聚焦“谁来创新”,光明区坚持全员创新,破解创新氛围营造难题,凝聚“跟党一起创新”思想共识。
科普宣讲、科技集市、社区科技节……每周,一场场鲜活生动有趣的“科技盛宴”接替上演,“跟党一起创新”氛围日益浓厚,“科学星火”燎原成势。今年暑假,“跟党一起创新·科学漫城”服务品牌打响,7个主题1180场党群科技活动进一步助力“科学基因”融入城市血脉。这些“科技盛宴”,充分发挥各领域“创新者”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创新者说、思、行”系列活动,推选120余名科学家、企业家、青少年开展分享研讨和科技惠民行动,开展“科技集市”等服务3200余场次,讲述创新故事、开展创新实践。
同时,光明区成立“跟党一起创新”研究会,加强与横琴、前海、南沙、河套联动互通,推动科学资源共建共享、科研人才联动交流。组建青年科学家理论学习小组,开展“院士讲党课”,组织高层次人才开展“虹桥上的党课”,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开展“科学+”行动,组织年轻干部编写《科学城里的科学》系列书籍、用AI“绘光明”,定期开展“上台讲科学”、科学知识竞赛,落实科学导师制,实施高校“实习生”“旁听生”项目,全链条提升干部科学创新素养。成立以高层次人才为主体的功能型党委,成员涵盖科研院所、研究型高校、高新技术企业等21家人才密集的单位,覆盖党员1770名,加强政治引领,形成强大的人才磁吸效应。通过组织联建、活动联办、资源联享、产业联动、人才联谊,“跟党一起创新”走出了一条有领导、有组织、有保障的科技创新之路。
新成效:人才新高地渐成、产业发展迅猛、影响力持续扩大
在光明街道,“追光助理”正在推动基层治理向基层“智”理变革。AI赋能之下,街道民意速办平均办结时长由3.7天缩短为1.8天,有效提高决策分析效率。开发者蓝恭旻博士是光明街道光明社区“科技指导员”,在走访中发现基层对于利用AI解决治理难题的需求十分迫切,最终联合推出“追光助理”AI大数据模型。
社区小分格“科技指导员”源自光明区“跟党一起创新”科学星火行动。依托辖区内大院大所人才资源,光明区从辖区科研院所、科技企业,选聘社区党委“科技委员”和小分格“科技指导员”26名、“科学校长”42名,通过广泛开展科普宣讲、科技委员与群众面对面协商议事、开展科技惠民服务等措施,推进科研人员与学校、社区深度共建。
光明区“跟党一起创新”行动自启动以来,润物无声,成效渐显。全域创新氛围浓厚,形成高科技人才集聚新高地。数据显示,目前光明科学城在国内各个科学城里产业转化率和人才增长率均名列前茅,吸引了大量海外优秀人才。光明人才品牌“左岸半月谭”已举办22期,链接20余家科研院所、高校和1000余家人才企业。加快构筑“人才金字塔”,院士、高层次人才、博士人才、驻区科研院所人才数量大幅增长,近5年国际专利申请量增幅全市第一、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71倍,在全球中小学科技赛事中连年位居全市第一。
同时,光明区科研经济兴起。光明区连续3年入选“全国工业百强区”,近5年GDP年均增速达9.1%,先进制造业贡献65%以上。其中,超高清视频显示、新材料等产业集群规模突破千亿元,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规模超500亿元,智能传感器产业集群规模突破100亿元,光明正加快成为全市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
青衿之志,履践致远。光明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光明区将坚持推进“跟党一起创新”,让创新成为光明科学城最好的氛围,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光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