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重大成果发布 院士论道科学前沿 首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运行 光明科学城以会促产释放强劲“磁吸力”
2024-12-06 07:21
来源: 深圳特区报

一批重大成果发布 院士论道科学前沿 首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运行 光明科学城以会促产释放强劲“磁吸力”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4年12月6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邓红丽)12月5日,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在光明云谷国际会议中心拉开帷幕。国内外高端智力资源汇聚,院士级专家主题演讲,一批“科学重器”启动运行、重大成果发布、重大项目启动建设、重大合作签约,将这场科技盛宴推向高潮。

重头、重磅、重器,这场备受全球科学界瞩目的科学盛会,是光明科学城发展建设成果的展示窗口,将进一步提升光明科学城集中度、集聚度、显示度和影响力,助力光明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核心承载区。

重磅:重大成果发布 打造前沿科技“风向标”

作为本届论坛“重头戏”,重大成果发布环节引各界瞩目。论坛面向全球发布一批重大创新成果、重磅创新政策,启动运行和建设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持续打造全球前沿科技和未来产业的“风向标”。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以为前沿科学研究提供必要的极限和综合研究手段,是支撑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的重要平台。论坛上,光明科学城首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式启动运行,包括合成生物研究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以及与散裂中子源共建高分辨高通量中子粉末衍射谱仪、高压中子谱仪等,将有力推动光明科学城重点学科发展,加速科研成果转化。

同时,光明科学城在科技类重大项目建设上再添“生力军”,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正式启动建设。据了解,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的建设,将有力推动深圳乃至大湾区航空航天、海洋工程、核能核电等产业发展。同时启动建设的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也将增强深圳市生物安全保障能力,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光明科学城积极引育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人才评价机制多元化的科研机构,支撑加快催生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本届论坛还举行了重大合作签约仪式,光明区政府、华南农业大学签署了共建华南农业大学深圳研究院合作框架协议,标志着光明科学城又布局一个重要的创新平台,将进一步释放科教潜力,强化科技创新支撑。

作为我国生物制造领域首个国家级产业创新平台,去年7月获批组建的国家生物制造产业创新中心也在论坛上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将积极联合行业内龙头企业、高校院所等优势力量,着力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培育发展产业协同创新生态,引领带动我国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外,多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机构也选择在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上向全球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科技工作者发出共享邀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共同发力源头创新。

本届论坛的主题演讲环节可谓星光熠熠,精彩纷呈。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代表聚焦年度主题发表主旨演讲。

“基础研究的发现会催生划时代的革命性工业技术,但从基础研究到最后的产业化需要较长的时间,投资界、科技界和政府要有足够的耐心。”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主旨演讲中表示,量子科技是兼具基础、应用基础、产业化、商业化和人才培养的领域,要统筹好短期攻关与长期布局发展关系。

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颜宁表示,目前,深圳湾实验室和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在打造全新SMART program(智能化项目)。同时,利用光明科学城的政策优势,构建医教研产新生态,推动形成可持续、高效率、规模化创新药物研发新模式,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深圳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创院院长樊建平在演讲中重点谈了建设“第四类大学”的探索。樊建平表示,光明科学城是深圳乃至华南地区设施较为富集的地方,给深圳理工大学的老师和学生非常好的环境和基础,这些开放式的平台让他们能快速进入到科研状态。

作为产业界代表,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IEEE/CAAI/CCF Fellow、华为终端BG首席科学家田奇在主旨演讲中分享了AI大模型在工业界的创新实践与思考。田奇建议,要吸引能做出颠覆性技术的顶尖人才,构建帮助人才成长的平台。以“喂子弹培养神枪手”的方式,培养和识别一批高质量的人才。

联动:“一园一城”双向奔赴正式启航

深圳作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主阵地,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承担了重要使命,强化国家科技力量,纵观南北规划建设了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初步形成了各具优势、错位发展、密切协同的创新发展格局。

其中,光明科学城重点布局建设重大设施、重要机构和重点平台,构建支撑科技创新的“硬”条件;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积极营造促进创新要素高效便捷流动、紧密对接香港及国际先进科研规则的“软”环境。“一园一城”共同构建形成从原始创新到中试转化再到产业化的创新链条。

当日重大合作发布仪式上,《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与光明科学城联动机制》(简称《联动机制》)对外发布,展示了深圳积极推动重点区域创新平台合作联动的最新举措。

“一园一城”如何双向奔赴?根据《联动机制》,“一园一城”共同推动重大科技创新,光明科学城科研人员经河套专用通道可便利往返深港,强化科研物资便利流通,加强数据交流共享,联合开展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等,加强对科研人才的吸引力。

促进重大设施共建共享,发挥河套深圳园区通道作用,吸引国际科研力量参与光明科学城重大设施建设,培育国际高水平用户,推动“一园一城”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打造国际一流的科研设施集群。

协同开展产业创新发展。发挥光明科学城原始创新和河套深圳园区中试转化优势,联合推动新材料、新兴储能、生物医药等产业高水平发展,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形成一批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成果。

推动基础设施联动发展。配套建设“一园一城”的科创专网,改造龙大高速、南光高速等交通基础设施,开通低空短途的运输航线,缩短光明科学城与河套深圳园区的时空距离,实现“一园一城”科创要素快速便捷流通。

“一园一城”联动,将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有力支撑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双驱”: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蓬勃发展

光明科学城论坛所依托的光明科学城,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深圳市集聚大科学装置、构建区域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创新增长极。

近年来,深圳以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为目标,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国家战略,举全市之力推进光明科学城建设,在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高水平科研院校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其中,鹏城云脑III、超算二期工程加快建设,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突破应用、融合发展。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加快联调联试,打造全链条、全尺度的生命解析体系。材料基因组装置加快联调联试,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科学与应用研究装置加快建设。

深圳理工大学去筹设立,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基本建成,重点布局新工科、新理科、新医科等学科方向。深圳医学科学院揭牌运行,深圳湾实验室、光明实验室等一批科研机构加速发展壮大,合力打造科技创新、产业孵化、人才培养重要基地。

光明科学城迅速成为重要的原始创新策源地、科研经济先行地、创新人才集聚地。以合成生物产业为例,累计培育孵化引进合成生物初创型企业117家,总估值约360亿元。光明科学城已集聚院士50余名、各领域高层次人才超2700人。

值得一提的是,光明科学城论坛·2024充分发挥“以会促产”的功能,与深圳市全球招商大会联动,举办深圳市全球招商大会光明参访交流活动,助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让光明科学城的科学目标与产业目标实现双轮驱动,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峰会、产业大会、招商盛会。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