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深圳就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举行新闻发布会 深圳​市“十四五”以来投入卫生健康财政经费1805亿元
2024-12-11 07:18
来源: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深圳就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举行新闻发布会 深圳​市“十四五”以来投入卫生健康财政经费1805亿元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4年12月1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程赞)三明医改经验正在全国“落地”。12月10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深圳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有关情况。记者获悉,深圳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强化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逐步增强,“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卫生健康财政经费1805亿元,年均增长11%。2023年,全市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市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16.2%,群众就医负担大大减轻。

我省促进“三医”协同发展

提升医疗服务效能

广东省卫生健康委主任刘利群表示,广东在推广三明医改经验过程中,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投入保障,同时注重“三医”(医疗、医药、医保)协同发展,努力提升群众就医获得感。

“2022年以来全省财政卫生健康支出每年2000亿元左右,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10%左右,提高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刘利群介绍,在“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方面,广东做实“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路径,完成500多个药品和10余类耗材省级集采,平均降幅超过40%。

刘利群介绍,广东还积极探索数字技术赋能医疗改革,如广州市利用数字技术统一平台,解决检查结果互认难题,显著提升医疗资源利用效率。针对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广东通过统筹配置医疗资源,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努力实现“大病不出省、一般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的目标。

我市率先取消药品加成

落实48批次药耗集中带量采购

深圳市委常委、市政府党组成员陈清在发布会上表示,深圳将健康深圳、医改工作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建立“三医”协同发展和治理、医疗卫生行业综合监管等两个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市区联动、强力推进医改工作机制。

深圳率先取消药品加成,落实48批次药耗集中带量采购,承接3批次省际联盟集采,开展7批次耗材价格谈判,节约采购金额140个亿。

调整了近5000项医疗服务价格,提高诊查、护理、治疗、手术等服务价格,2023年公立医院医疗服务收入占比提高到34.4%。

“十四五”以来,市级累计投入卫生健康财政经费1805亿元,年均增长11%。目前,深圳已建立“以事定费、购买服务、专项补助”的公立医院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公立医院基本运营、科研、教学、人才引育投入力度。

此外,深圳在推进医院评审标准国际化方面也进行了实质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效,并在香港成功运用到境外医院的评审评价中。

深圳强化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

建成“15分钟社康圈”

陈清表示,深圳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基层为重点,强化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建成“15分钟社康圈”。目前,社康机构诊疗量占比达到39.3%,84.7%高血压、76.9%糖尿病患者在社康机构就诊。

“十四五”以来,深圳着力补齐原特区外医疗资源短板,布局肿瘤、心血管、康复、精神、神经等专科资源。组建21家基层医疗集团,将所有社康机构交由区属综合医院来举办和管理,区属医院与所属社康机构形成人财物、绩效分配“一家人”,基本医疗和健康管理“一张网”,实现社康机构网格化布局、规范化管理、便民化服务。全市新增了社康机构195家,达到970家,实现了每个区至少有一家基层医疗集团、每个社区最少有一家社康机构,每万人全科医生就达到5.2名。

社康服务扩容提质被市人大常委会列为“1号提案”。社康机构价格标准比二、三级医院分别下调15%、20%,而医保报销比例比二、三级医院高10%、20%。

目前,全市有1100余万参保人绑定在基层医疗集团来首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签约家庭医生,还可以享受报销90%的医保用药优惠。

群众就医负担大大减轻

去年市民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16.2%

群众满不满意是检验改革成不成功的重要标准。2023年,深圳全市个人卫生支出占全市卫生总费用的比例为16.2%,群众就医负担大大减轻。

深圳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将全市83万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也纳入到了保障范围,建立连续参保激励机制,全市参保率达97.6%。健全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三重保障机制,普通的门诊最高报销80%,像恶性肿瘤等门诊大病最高报销90%、住院费用最高报销95%。

同时,深圳还推出“深圳惠民保”,目前超15万人次理赔、报销金额达3.6亿元,报销覆盖庞贝病等罕见病高价自费特效药。

持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全市70%的社康机构开放了午间门诊和夜间门诊,在深圳市人民医院等9家医院开展无陪护病房服务试点。所有的市属医院均设立“一站式”群众诉求服务点,对群众的投诉“接诉即办”,让群众看病就医更方便、更舒心、更放心。

推动“医疗、药械、人才”互联互通

“港澳药械通”经验推广到9个地市

作为深港医疗合作的重要平台和深化医改的“试验田”作为深港合作的医疗机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党委书记徐小平在发布会上表示,医院在探索与港澳医疗规则衔接上先行先试,推动“医疗、药械、人才”互联互通。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成为内地首家香港医疗服务费用异地结算单位,已累计服务港籍患者16.7万人次。率先探索救护车跨境通行、人员签证与跨境执业等规则贯通。成为全国首家“港澳药械通”试点医疗机构,截至目前,医院已获批使用27种进口药品、17种进口医疗器械,累计使用超5000人次。试点经验已推广到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个地市45家指定医疗机构。

为促进人才互联互通,该院建立香港医师与内地高级职称评审接轨的认定机制,37名港籍名医获评正高职称,实现在岗位聘用、科研立项、学科建设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

以基层为重点

罗湖每万人拥有全科医生7.2名

“罗湖医改”也是深圳深化医改的典型经验之一。发布会上,深圳市罗湖区区长左金平表示,早在2015年,罗湖医改就一直是罗湖区政府的重点改革任务,以基层为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让群众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

左金平表示,罗湖区将5家区属医院、48家社康机构整合成紧密型医院集团,实现一体化管理,组建医学检验、放射影像等14个资源共享中心,让老百姓获得品质相同的服务;建设集团老年病医院、中医院康复分院,补齐辖区护理、康复等接续性服务资源。此外,对辖区27家社会办社康机构统一管理和考核。

罗湖区持续推进社康机构能力建设,保障社康机构基本建设、设备配备和人才培养。2017年至2023年,罗湖区社康机构平均业务用房面积由844平方米增加至1081平方米,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的全科医生从2.1名提高到7.2名,社康诊疗量占集团总诊疗量的比例从39.9%上升到62.4%。

[编辑:刘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