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4年12月13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闻坤)“谁要是想知道中国的未来乃至世界的未来是什么模样,就应该去看一看深圳。”
德国作家、纪录片制作人弗兰克·泽林在中国工作生活了近30年后,出版了《深圳:中国式未来》一书,在德国大卖。在他看来,深圳是向新鲜事物开放的城市,这是一座以创新为魂、为根的城市,在这里所有投向未来的热切眼光都得到真诚的尊重与致敬。
在深圳,平均1小时就有28件专利问世,1平方公里土地上就有1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栋楼内就能完成“0到1”的研发,1场展会的科技成果意向成交金额突破1200亿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深圳的发展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深圳的创新以深厚的“内力”转化为不竭的动力一路向前,成为全球关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窗口。
创新生态一流:原始创新能力持续攀高
英国《经济学人》曾发文称,在全球4000多个经济特区中,头号的成功典范莫过于“深圳奇迹”。
地区生产总值从1980年的2.7亿元增至2023年的3.46万亿元,增长超1万倍——经济总量位列全球城市排名前十。
深圳是中国一线城市里土地面积最小的城市,却支撑着如此庞大的经济体量,靠什么创造令人惊叹的发展奇迹?
科技创新是最重要的一个答案。
业界人士观察认为,深圳在技术创新领域努力经营,成为华为、腾讯、比亚迪等领先企业的总部。深圳是中国经济升级和加强创新的试验田,也成长为中国的“硅谷”。
英国48家集团俱乐部主席杰克·佩里到访深圳时惊叹这里的发展速度。他说:“深圳以前是一个边陲小镇,现在全世界的人都想来深圳看看这里的创新。如果论创新,深圳是关键地区之一。”
如今,深圳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48万家,华为、腾讯、比亚迪等龙头企业领跑,一大批独角兽、专精特新及初创企业形成“创新阵列”;光明科学城、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一批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形成,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领衔的全市各类创新载体达4000家,增加了高质量科技供给;深圳数百位科学家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高层次人才超2.6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超698万人。
创新并非一蹴而就。创新能够成为这座城市动力不竭的发展密码,也在于深圳能审时度势,一次次突破成长的制约,一次次刷新发展的高度。
6个“90%”是对深圳创新规律和特点的总结,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是这一现象的底层逻辑。近年来,深圳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强化科技源头供给,进一步补足科创的“短板”。
为此,深圳通过特区立法形式确立了不低于30%的市级科研经费必须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此外,深圳大手笔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近10年新建高校9所,有44个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前1%,以南科大为代表的一批新型研究型高校,逐渐成为深圳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
2023年深圳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2236.61亿元,首次实现总量和强度居全国城市“双第二”,深圳企业R&D经费投入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高投入带来高产出,深圳PCT(专利合作条约)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累计国内专利授权量连续6年居全国城市首位。深港穗科技集群连续5年排名全球第二。
创新道路坚定:科技自立自强支撑高质量发展
12月5日,华为Mate 70系列手机正式发售,市场反响热烈,研究机构预测该系列手机销量将达1000万台。在外界看来,这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产业发展时刻。
今年发布的原生鸿蒙系统和自主研发的麒麟芯片,两大核心科技补齐了“中国制造”的两大短板,靠的是强大的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持续创新是华为持续打造产业自主发展之路的不二法门。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已成为深圳科技创新无法绕过的路径。这条道路称不上平坦,但却是最可靠的道路,也是最长久的道路。走过所有的曲折,终将迎来属于自己的辽阔。
如何破题?深圳正在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和基础研究、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生态,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目前,深圳聚焦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基础软件产品等核心关键元器件,对标国际一流和进口产品技术规格及性能指标,采取“赛马式资助竞争机制”“一技一策”“一企一策”“链式布局”等组织方式,通过央地协同、多方联动模式持续攻关,努力实现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从跟跑、并跑向领跑转变。
发力关键核心技术,成效渐渐凸显。深圳自主研发的鲲鹏、昇腾处理器迭代推出,增强了中国在高性能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竞争力;欧拉、鸿蒙系统打破了长期以来国外操作系统在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深圳制造的我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系统(ECMO)上市,以及多孔腔镜手术机器人获批均在重点领域解决“卡脖子”问题。正是科技创新的持续发力,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和底气。
创新未来可期:新赛道新业态引领产业向新
前不久,美国特斯拉CEO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接连两次点赞深圳无人机秀,并配上“Impressive(令人印象深刻)”的评论,让海外更多网友认识了深圳这一“特产”。
“10197架无人机同时飞,我们是第一家做到的。”深圳大漠大相关负责人覃海群表示,无人机定位精度在5厘米以内,由电脑控制一键起飞,完成表演后还能降落回原位置,实现半自动化运维。
从8年前首飞表演的80架到如今的10197架,这是深圳无人机产业巨大跃迁的鲜明注脚。
目前,深圳消费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70%,工业级无人机占全球市场50%。空中航拍、物流配送、农林牧鱼、应急救援、智慧城市,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延伸,一系列“低空经济+”推动着产业发展壮大,为经济增长带来新动力。按照规划,到2025年,深圳将建成1000个以上低空起降点,低空商业航线总数突破1000条。深圳低空经济正在展翅高飞。
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16万亿元、增长10.6%,占GDP比重接近45%。低空经济与空天、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等风口产业集群增加值分别为158.46亿元、704.63亿元、539.09亿元,增速高达28.3%、27.8%和14.1%,科技创新对产业支撑作用显著提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并对深圳殷殷寄语:“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今年3月,深圳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被称为深圳“‘20+8’ 产业集群发展2.0版”。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蓬勃生长,新质生产力已经开始全面融入城市基因。
今年4月,新加坡副总理兼经济政策统筹部长王瑞杰访深期间,参观了一家深圳前沿创新企业——晶泰科技,该企业主要为全球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企业提供创新技术和服务。
在药物研发中,晶泰科技打破传统利用AI技术找到最合适的那把“钥匙”,预测哪一个分子最有可能成药,大大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并降低成本,加速了新药的上市进程。
王瑞杰给出了高度评价:“他们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生产和成本效率,创造出改变游戏规则的解决方案。”
“改变游戏规则的解决方案”,其背后的含义意味深长。正如新加坡国务资政李显龙所说,新加坡仍对中国的未来具备信心,中国的科技力量是个关键。这信心不仅建立在中国长期发展策略、经济增长潜力、科技产业竞争力上,也在于那些有可能“改变游戏规则”的前沿科技。而在深圳发生的故事,每一天都让这种观点更加具象化,生动而且充满了无限可能。
深圳,以科技创新为发展的内驱力,担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责任使命,走出了一条具有深圳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在这里,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在世界的注视和期待中,这座年轻的创新之城将继续披荆斩棘,一路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