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上绿色宝石 深圳湾畔自然画卷 40载接力守护,打造深圳靓丽生态名片
2024-12-18 07:10
来源: 深圳特区报

伶仃洋上绿色宝石 深圳湾畔自然画卷 40载接力守护,打造深圳靓丽生态名片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4年12月18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 通讯员 胡柳柳)20余种红树守护海岸、103种大型底栖动物诗意栖居、272种鸟类自由翱翔、 821种维管植物竞相生长、1200多只猕猴自成“王国”……这一串串丰富多元的数字,不仅勾勒出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生机勃勃的自然画卷,更打造了熠熠生辉的深圳城市生态名片。

1984年,内伶仃岛省级自然保护区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应运而生,1988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今的保护区由内伶仃岛和福田红树林湿地两个区域组成,总面积921.64公顷。

内伶仃岛,这座面积仅554公顷的小岛,植被覆盖率超过90%,是白桂木、土沉香、穿山甲、猕猴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繁衍生栖的乐园。而福田红树林湿地,是中国唯一位于城市腹地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上不可或缺的越冬地和中转站,先后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40年光阴流转,见证了深圳人对这片自然保护地的深情守护。1994年,深圳在建设滨海大道时,将原定规划线路北移200米为保护区让路,并修建了全国首条鸟类保护隔音墙。2005年,深圳在全国率先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为城市未来保留了宝贵的绿色发展空间。

40年接力守护,一代代林业人用心用情管护自然资源。科技更迭、智能应用,更是为保护区的管理插上了翅膀。从三维对象可视化、环境感知数据自动化处理,到卫星、红外相机、无人机、高清摄像等天地空一体化智能监测分析,保证了动态掌握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变化、准确识别水鸟数量和种类。全国首创的智能水闸系统,实现了对候鸟生境的精细化管理。以“深圳湾滨海红树林湿地修复工程”为代表的一系列修复措施,2021年入选自然资源部十大“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中国实践典型案例”。

2024年11月,全球首个“国际红树林中心”在深圳正式揭牌,首批18个成员国代表共同签署协定。保护区的管理经验将通过这一平台向全球推广。保护区正在筹建的全球首座红树林专题博物馆——深圳红树林湿地博物馆,也将成为红树林湿地及候鸟学术研究中心、自然教育传播中心、湿地保护修复技术成果展示中心。

湿地、沼泽、浅水、落霞、海上森林等多种自然景观,与万鸟齐飞、红树婆娑、鱼翔浅底的美好静谧,已成为深圳高质量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城市生态底色。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