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拥抱自然关爱世界 2024深圳青年影像大赛举办研讨沙龙
2024-12-22 20:11
来源: 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用镜头拥抱自然关爱世界 2024深圳青年影像大赛举办研讨沙龙

深圳新闻网2024年12月22日讯(记者 张玲 翁任莹 实习生 卫璟童)日前,2024深圳青年影像大赛举办“自然纪录片的自然观呈现”与“自然纪录片的人文观表达”两场研讨沙龙,现场颁发了影像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和“公益作品单元”荣誉证书。

深圳青年影像大赛(原深圳青年影像节)至今已步入第十七个年头,始终坚持“青年人拍,拍青年人”的宗旨,大赛由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联合主办,由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深圳影视产业联合会等单位承办。

2024深圳青年影像大赛又是一个丰收年,征集到的作品多达713部;涵盖纪录片、剧情片、动画片三大类。本届大赛亮点颇多,深圳孵化的小成本电影异军突起,6年拍摄19部,创造了票房奇迹。大赛特设“向经典致敬”环节,激励青年人,赶超先行者。

2024深圳青年影像大赛“公益作品单元”荣誉证书颁发。

深圳青年影像大赛成为通往全球的影像赛道

本届大赛延续“绿色环保”“和平发展”的主题,大赛参赛作品佳作迭出,活动亮点纷呈,呈现多个维度特点:“青春”——深圳是年轻的城市,影像大赛是为青年人服务的;“标杆”——大赛一直坚持高标准,树典型;“原生”——深圳市影视产业联合会、深圳市电影电视家协会联手深圳市影院联合会共同孵化出19部小成本电影;“影响力”——影像大赛影响力越来越广,拓展到整个湾区,将会成为通往全球的影像赛道。影像是时代的记录者,是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心灵的触动者,深圳青年影像大赛将继续搭建平台,帮助广大青年影像创作者,推出鼓舞人心、激励社会的精品佳作。

深圳青年影像大赛组委会执行主席、评委会主席李亚威接受记者采访,她表示,从“青年影像节”到“青年影像大赛”,是一次蝶变,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参与者的创作热情,给青年影视创作者提供更广阔的平台,预示着品牌更鲜亮,平台更广阔,创作更活跃,活动遍及粤港澳,赛道通向全世界!“我们将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从多个维度,塑造属于深圳也属于所有青年影视人的文化品牌!” 李亚威说。

深圳青年影像大赛终评委、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纪录片中心主任张同道告诉记者:“深圳青年影像大赛办到第17届,我是参加最多的。这个大赛的突出特点就是鼓励年轻人去思考世界、认识世界,用影像表达世界。从鼓励年轻人创作思考、参与世界事务的角度来说它应该是中国做得最好的。”对于大赛的评审标准张同道说:“首先看作品有没有创意、有没有文化含量,其次是技术表达是否合格、完整、优良。”他表示,深圳青年影像大赛的获奖作品从专业品质上来说在国内堪称一流。

2024深圳青年影像大赛“优秀组织单位”荣誉证书颁发。

研讨沙龙上,2024深圳青年影像大赛“优秀组织单位”和“公益作品单元”荣誉揭晓。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凤凰卫视、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山西传媒学院荣获“优秀组织单位”。《中国好人王正旺》《作个闲人》获得“公益作品单元”最佳作品;《这一次我们直面死亡》《舞步从未止步》获“公益作品单元”最佳创意作品;《第142次巡航》《微笑遗照:4000位农村老人的最后念想》《寻找礼乐之乡》《我们》获“公益作品单元”评委会特别作品。

人类拍摄自然的态度反映了其对世界的态度

随后以“自然纪录片自然观呈现”与“自然纪录片的人文观表达”为主题的两场研讨沙龙开启,研讨沙龙由张同道主持。研讨嘉宾分别是:上海电影集团原副总裁、编剧汪天云;哔哩哔哩高级顾问,纪录片导演、制作人朱贤亮;自然纪录电影导演孙宁;华北电力大学讲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后纪君。

2024深圳青年影像大赛研讨沙龙。

张同道介绍,研讨的目的是要从电影、纪录片、学界等不同角度认识自然纪录片的发展历程。他认为,自然纪录片是纪录片里的“航天飞机”,一直受观众的追捧,动物纪录片本是中国纪录片的软肋,但最近几年出一批优秀作品,正在接近或赶上世界水准。比如说孙宁导演的《鹭世界》,朱贤亮策划制作的《众神之地》,还有《国家公园》《野性刺激》等。

汪天云称自然观的问题是人和自然、人和生物界、人和未来关系的问题。他说,刀郎歌曲里有各种动物,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结合点上得到了共鸣,纪录片人应该从中受到启发。今天的流行和时尚可以成为明天的经典,又可以成为后天的学术。

朱贤亮经历了中国纪录片从电视到网络两个时代,他表示,自然类纪录片从内容上分成两大类,一类有人,一类没有人。纪录片的自然观其实就是怎么拍野生动植物。纯自然类纪录片虽然从头到尾没有人出现,但有一种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是对世界的态度。

孙宁过去10多年里大部分时间都在野外拍摄,有一次从乌梁素海到陕西红碱淖湿地,突然在红柳下见到一只野兔,瞪着大眼看他。他瞬间停下来,也静下来,想到野兔对人类的看法,其实人类和植物、动物相比感知得太少。他说,走近自然才会发现人类没有那么重要。

纪君做过很多关于动物纪录片的研究,她与现场听众分享了早期自然纪录片片花。她说,1950~1980年,自然影像是人类视角下的动物,关注人与动物的关系,但把人类主观判断强加其中。比如《路易斯安那州的故事》中鳄鱼是敌人,《大冒险》中水獭是小孩的好友,狐狸是狡猾的偷盗者,《寂静的世界》中按照自然界规律捕食的鲨鱼被认为是狡猾的。1980~1990年代自然影像把动物还给了自然,开始聚焦动物自身。BBC《生命的进化》开创了商业纪录片的成功道路,打造纯粹野生的自然世界,是与人类文明隔绝的“鱼缸美学”。

自然纪录片拍摄应饱含人文关怀和反思意识

关于动物的纪录片是全世界最畅销的纪录片,但今后要如何拍?以及其制作的类型、方法、趋势都值得探讨。

汪天云从《黑神话·悟空》谈到纪录片、动画片和游戏的突变论。他说,中国动画片一直想走向国际市场,都没有成功,《黑神话:悟空》却实现了。孙悟空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杰出人物,也是世界认可的形象,把人、神、妖、魔、鬼、怪融为一体,成为对生命尊严和生存权利的表现。他认为,纪录片如果离本质很远就不可能进入大市场,就不会被认同,纪录片要回归本质,回归自然。向经典致敬的作品越来越被认同,这是一种趋势。

朱贤亮谈到自然类纪录片表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时,对一件小事感触很深。有一部作品用无人机拍野马时镜头飞得很低,他开始觉得很好,气势很大。但有动物学家指出,无人机干扰了野马的生活,野马在草原上奔跑,是因为受到无人机的惊吓。

孙宁这么多年一直遵循的原则是,尊重每一个生命,热爱自己的职业。他说,当你尊重和热爱时,你的航拍机也不会离野马那么近。把鸟赶成“惊弓之鸟”,就不是得奖问题,而是道德和底线问题。

纪君称,自然纪录片发展到第三阶段,更加注重自然主体性的表达,其实是生态学视野之下对于自然的观照,同时饱含人文关怀和反思的意识。《帝企鹅日记》以动物视角、第一人称展示动物的童话世界。电影大师雅克贝汉展示动物生活状态面临着残酷的现实,残忍的困境,同时也反思人类中心主义。

纪录片工作者的责任在不断觉醒和深化。自然纪录片蕴含着巨大的反思工业文明、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力量。与此同时,也在不断地拷问、探索、追寻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我们到底该怎么样和自然界和平共处。未来自然纪录片会携带着这份强大的力量继续前行,自然纪录片前景可期。

张同道总结说,纪录片天生缺少娱乐性,因为总在思考,总在想人类和这个世界怎么更好地相处。拍好自然纪录片也关乎人生修养,关乎我们这个世界能否更加美好。

[编辑:刘梦婷 吴沁彤] [责任编辑:战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