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工业:聚力向新乘风而上
2024-12-24 07:29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深圳工业:聚力向新乘风而上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4年12月24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徐松)深圳,中国的“工业第一城”。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2024年蝉联全国“双第一”。

百尺竿头,如何更进一步?

同时,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走向纵深,全国乃至全球的竞争格局正时刻发生着剧变。

深圳工业,如何提质提速?

今年1-10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8%,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增长9.9%。新质生产力蓬勃向上,2024年,深圳正在交出优异答卷。

聚力而行,打造全球产业高地

10月18日,“深圳创投日”耐心资本专场活动上,深圳市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和人工智能3个产业办公室首次公开亮相。

在市级层面设立类似产业办公室,深圳还是第一次。其目的显然是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突出重点,统筹全市各级各部门各方面的资源,大力支持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集群、重点企业加快乃至超常规发展,形成全市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新支柱新动能。

众所周知,产业的发展自有自身的客观规律,但在产业突破节点上,它要提质、提速,形成新的产业质态,却需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生产要素的配置方式、创新生产集群的链接路径、创新产业生态的涵养格局。

目前,深圳正着力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在医药和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三大产业领域,已积累了一定的产业发展基础且极具深圳特色。设立3个产业办公室,凸显出深圳推进产业发展的决心,将培育更多新支柱、激发更强新动能。

新能源汽车——在大力打造“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的目标下,深圳链上企业已超2400家,比亚迪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在11月18日成功下线,2024年深圳汽车总产量预计超280万辆,较去年增加超100万辆,在稳居“新能源汽车第一城”之后,有望再夺“中国汽车第一城”桂冠。

人工智能——深圳稳居全国第一梯队,超2200家链上企业形成涵盖龙头、高成长性及初创企业的“雁阵式”梯队。

医药和医疗器械——以打造“生物医药的东方大湾区”为产业愿景,聚合资源、创新机制,打通科研与产业的转化路径,深圳医疗器械产业规模全国占比目前已跃升至10%左右,出口占比超过13%,全新机制的深圳医学科学院,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模拟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有序落地。

这种聚力攻坚、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在深圳几乎所有的工业门类都已覆盖,成效显著。

“设立产业办有助于打破原有各区各部门的限制,实现跨区域的产业链协同发展。”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执行会长范丛明认为,产业办的设立将为产业未来竞争打造新优势。

无缝链接,优化产业创新生态

工业的发展,项目方向、资源配置、人才结构、市场洞察当然很重要,但它要实现自身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很大程度上,却仰赖于它的产业生态。

好的产业生态,不但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支撑与动能,更重要的是,在挑战来临之际,它锻造了产业的韧性、涵养了产业的自进化能力。

补链、强链、延链,为每一个产业集群、为每一家企业缔造一个良好生态。

今年深圳先后制定出台《深圳市关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实施方案(2024-2025年)》《关于深圳市实施“四链融合”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意见》等政策,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当然,这只是生态涵养的一个方面,你很难一一列举深圳在产业生态涵养方面的所有动作,但这种努力2024年一直在持续。

龙岗区努力涵养半导体产业生态,其具体做法是:通过组团推进产业集群建设,不断补链强链延链,已构建涵盖IC设计、制造、封测、设备、材料、平台、检测机构的多组团、多重心全产业链体系;因应生态涵养的必需,全面刷新自身资源供给、机制创新和人才引进。

例如,尚水智能和曼恩斯特科技这两家企业,在锂电池微纳材料高效分散研磨智能装备技术研发、锂电池极片高容量涂布模头及配套供料装备研发等方面获得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计划资助,形成了更完善的产业链上下游配套关系,提升了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

光明区同样也在发力:依托材料基因组、特殊环境材料器件等大科学装置,打造了一批新材料中试产业化基地和转化平台,集聚了贝特瑞、欣旺达、创维光伏等一批龙头企业,在锂电池、5G关键材料等领域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除此之外,深圳还织就了一张由概念验证中心、中小试基地组成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高效网络,推动关键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

在产业空间布局规划上,深圳也着眼于产业生态建设,不断以空间创新推动产业生态能量升级。

12月19日,深圳发布《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024—2035年)》,以现代化产业园区建设和存量空间盘活为核心抓手,布局20个先进制造业园区和20个科技创新集聚区,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集中布局。

科研与市场的距离拉近,人才与产业耦合,一张具有无限可能的生态网络正渐次织就。

10家世界500强,34家“独角兽”企业,34家“瞪羚”企业,超过千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2.4万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梯次接续协同发展的企业群,依托众多创新平台和载体,在深圳加速聚合、碰撞、裂变,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正在加快形成。

“深圳始终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政府做好服务保障,让创新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公共经济研究所所长汪云兴认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一大亮点在于不断优化创新生态。

以增量带动存量,放眼未来引领当下

“未来产业领域的发展趋势逐渐明朗。从长远来看,未来产业有望在技术应用成熟后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认为,未来产业能够带动的,绝不仅仅是一个企业、一个产业,而且一个我们现在无法完全想象的产业未来。

今年3月,深圳“20+8”产业集群上线2.0版本,新增的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是其中一大亮点。

深圳勇闯低空经济产业新蓝海,抢先发布《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2024-2026年)》,根据市场对高效物流配送的需求,持续提供创新消费供给,激发了产业链相关企业的创新活力。

在华中科技大学协和深圳医院,运载急救血液的无人机稳稳降落,全国首个5G+无人机血液运输智能空港平台成功实现“空中送血”,原来地面运血需要90分钟,无人机仅需15分钟就能完成。

以场景创新撬动产业发展,越来越多的低空飞行器出现在了深圳人的日常生活中。加速布局“天空之城”,深圳,已不仅是1997平方公里土地的定义。

因为创新场景的带动,今年前三季度,深圳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增加值增长28.3%。

“深圳紧密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紧抓机遇充分融合,为城市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能。”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郭万达认为,深圳瞄准产业新风口,聚力打造适合城市特点和优势的“先锋之城”,“这会使深圳科技之城创新之城的底色更重,基础更牢,竞争力更强。”

12月18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正式印发《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简称《若干措施》),从丰富生态要素供给、深化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环境等4个方面提出18条具体举措,倾力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

讲到以增量带动存量、以未来引领当下,我们可以将目光投向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的“量子谷”。

量子计算是一种基于量子力学原理的新型计算模式,2024年12月10日,谷歌公布了其量子芯片最新进展:Willow芯片在RCS(随机线路采样)基准测试中建立了史无前例的量子优势,5分钟内即可完成当下最先进的超级计算机需要1025(10亿亿亿)年才能完成的计算——从创世之初到天荒地老也算不完。此外,这款芯片还首次实现了表面码纠错的历史性突破:纠错后的逻辑量子比特错误率低于所有参与纠错的物理量子比特。

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这里面的道道,但几乎所有人都相信,这是一条前途无量的产业新赛道。

事实上,深圳已将量子信息列为八大未来产业之一,积极推进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量子谷”建设,重点发展量子计算、量子测量等领域。

近日,中电信量子信息科技集团深圳有限公司在“天衍”量子计算云平台上发布了全国单台比特数最多的超导量子计算机——“天衍504”,刷新了我国量子计算机的单台比特数记录。“天衍504”能为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提供强大算力支持;能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能优化生产调度、物流配送路径;能对材料的微观结构和性能进行精确模拟和预测。助力一众战新产业发展瞬间提速。

抢抓风口勇拓展,以增量带动存量,深圳以未来产业引领存量产业的改造、迭代与升维,鸟之双翼,向阳飞腾。

[编辑:单铭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