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园之城大创意:看不够,也看不完
2025-01-02 08:49
来源: 晶报

千园之城大创意:看不够,也看不完

人工智能朗读:

位于仙湖植物园内的深圳古生物博物馆

莲花山公园

深圳人才公园人才星光桥

无废智能生态岛

深圳民法公园

深圳湾公共艺术季《大黄鸭Rubber Duck》在深圳人才公园进行展览。

近日,深圳人才公园惊喜“换装”,吸引众多市民和游客前往打卡。

此前不久,这个网红公园内,一只巨型卡比兽慵懒地“躺”在草地上,可爱的模样成为众人拍照的焦点。日前,就在这只巨型卡比兽不远处,一只高达7米的皮卡丘更是引人注目,它睁着大眼睛,仿佛在与路人互动,萌化了众人的心。人才公园求贤阁附近,随处都可以捕捉到皮卡丘的粉丝。

1980年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之前,全市仅有两座公园,分别是建于1925年的中山公园和1966年对市民开放的东湖公园(原水库公园)。截至目前,深圳已建成1290座公园,成为真正的千园之城。也就是说,一天逛一座公园,逛遍深圳所有公园需要3.5年。

去年的国庆节,有808万人次选择了在深圳逛公园。深圳人之所以将逛公园当成一种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因为深圳的公园数量多,还因为,深圳的公园千姿百态、富有创意,各种“公园+”给了市民不一样的游园体验。

在深圳公园邂逅“博物馆奇妙夜”

1982年起,深圳先后建成了深圳公园界的五大“元老”:荔枝公园、人民公园、儿童公园、洪湖公园、仙湖植物园。

而说到仙湖植物园,就不能不提及公园内的深圳古生物博物馆。

有一部好莱坞奇幻喜剧片叫《博物馆奇妙夜》,在这部电影里,纽约自然博物馆的夜间警卫达利万万没想到,第一天上夜班就碰到了不可思议的事情——当夜晚来临时,馆中所有的标本都会活过来,追逐骨头的霸王龙、爱捣乱的猴子、钻木取火的穴居人……将一切弄得不可开交。

在深圳古生物博物馆,人们也可以收获一种奇妙的体验,恍惚回到遥远的侏罗纪。

深圳古生物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命名的博物馆,依山兴建,石砌而成,远观如同一只巨型恐龙的骨架。博物馆入口处的大理石屏风,高2.5米,长8米,隐含着“S”“M”两个字母,是“生命”汉语拼音的字头。屏风上面的浮雕表现了生命的起源以及它由简单向复杂、由水生向陆生、由低等向高等演化的过程,这正是深圳古生物博物馆展览的主题。

博物馆分为室内展区与室外展区。室内展区一部分是古动物化石,包括三叶虫、腕足、珊瑚、鱼化石、爬行类、鸟类和昆虫化石等,体现了山水生无脊椎动物到水生脊椎动物到陆生爬行动物到鸟类和哺乳动物的演化进程。此外还有古植物化石,包括藻类、蕨类、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化石,其中有不少极为罕见的古生物化石藏品。

比如,井研马门溪龙化石发现于中国四川省井研县,据推测它们生活在距今1亿5千5百万年前的侏罗纪晚期。马门溪龙最大的特点就是脖子特别长,是21世纪迄今全世界发现的脖子最长的动物。骨架长20米,它的脖子就占了身体的一半,长达10米。马门溪龙的骨架有3吨多重,推测它生活时期体重可达60吨。

深圳古生物博物馆会经常性举办各类科普活动。比如,202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那天,一群青少年儿童走进深圳古生物博物馆,在那里“邂逅过去,相遇未来”。三叶虫是距今5.6亿-2.4亿年间出现的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之一,活动现场,孩子们亲手触碰这些来自数亿年前自然的遗物,并像科学家一样修复化石,让它们得以重现,在与化石的“对话”中感受来自远古的心灵触动。

深圳古生物博物馆先后获得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六个全国性的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广东省科普教育基地、深圳市科普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深圳不少公园都承担有科普功能,比如,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被称为“深圳湾的一把小钥匙”,是各种主题研学活动目的地,经常性地面向公众开展科普教育,是广东省第四个,同时更是深圳市第一个国家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垃圾填埋场上长出知名的休闲景点

位于南山区的大沙河公园,是许多市民周末休闲的好去处。公园里面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优美,有小径小亭、小凳小椅、广场草坪……但可能很多人想不到,这里曾经是一处大型垃圾填埋场。

过去,这里是一片低洼的鱼塘,从1996年开始,这里变成了深圳市的建筑垃圾填埋场。原来的地形是三角台地,地表以下20到30米全是混凝土和砖块等建筑垃圾,地质条件十分恶劣。为了改善人居环境,2006年,深圳市政府投资2236万元于此开工建设大沙河公园,2007年7月竣工。

由垃圾场变身而来的大沙河公园,成为深圳一个有名的休闲景点。园中的植物树种很多,为了方便游客认识,绝大多数树上都挂着小牌子。有小叶榕、扶桑、四季桂花、樟树、榕树、腊肠树、山茶等;还有一些珍贵树种如原产中美洲的日日樱、琴叶珊瑚,马来西亚群岛的糖胶树、菩提树,东南亚的小叶榄仁树等等,还有观赏性植物如大红花、夹竹桃、鸡蛋花、凤凰木、青皮竹、龙船花、毛杜鹃、美人蕉……徜徉在绿树鲜花丛中,令人流连忘返。

在深圳,由垃圾填埋场变身而来的公园还有不少。比如同样位于南山的垃圾分类环境生态园,其前身就是塘朗山北侧的垃圾填埋场,除了直接由垃圾填埋场变为公园外,深圳还有不少公园擅长“变废为宝”。

步入位于福保街道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无废智能生态岛”共建花园,很难想象这个充满艺术设计感的园区是由废弃物建成的。公园入口处的“无废智能生态岛”LOGO是在镀锌钢搭建构架基础上,使用废弃酒瓶、废旧电路板及锈板等材料组装而来。低碳科普墙则是利用废旧电线、电路板、碎玻璃、树皮、场地碎石等打造而成。园内的座凳也颇有讲究,基座均采用了建筑废料混凝土,座凳一旁的装饰笼模拟自然的石头形态,填充了废弃红砖、石块、瓷砖等,搭配少量玻璃石点缀,别具韵味。

位于盐田区梅沙街道东海岸社区优品艺墅小区内的共建花园——“优品花园”,同样是以回收建筑废料、生活废旧物等材料艺术化处理为主题的空间。在这里,设计师将环保艺术和自然融入公共场所,营造了一个集艺术与生态为一体的低碳型景观微空间。

“全国首个”知多少

深圳的这一千多个公园中,不少属于有创意的开创性的主题公园。

作为深圳人,你一定听说过深圳人才公园。

它与长达15公里的深圳湾公园休闲带相邻,中心湖及静谧河谷与深圳湾公园海域相通,被称为深圳最美公园之一。

2017年11月1日《深圳经济特区人才工作条例》开始实施,这一天不仅成为深圳首个法定人才日,就在这一天,全国第一个以人才为主题的公园——深圳人才公园开园。

深圳人才公园内充满了人才元素,包括人才星光桥、人才与历史景观墙、人才栈道π桥、人才功勋墙、人才公园记、人才雕塑园、人才体验馆……深圳把对人才的敬意与尊重写在自己的城市基因里。

这里面,最引人注目的应该是人才星光桥。棕褐色木制桥面上刻着“星光大道”几个大字。在人才星光桥头的简介牌上,记录着一百多位为深圳做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的名字——美国好莱坞的星光大道,金手印是留给娱乐明星的,而深圳人才公园里的“星光大道”,星光柱是留给各行各业人才的,特别是科技界的大咖。

星光柱上第一位人物是诺贝尔奖得主罗伯特·格拉布斯。他与中国、与深圳缘分不浅,既是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是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院长和南方科技大学化学系学术顾问委员会主席。2016年10月,南方科技大学和格拉布斯合作建立的深圳格拉布斯研究院落成,这是中国内地首个以诺贝尔奖得主命名的研究机构。

星光柱上,还有好几位诺贝尔奖得主。比如,物理学奖得主中村修二和化学奖得主阿里耶·瓦谢尔与格拉布斯排在一起,如今,他们分别担任深圳市中光工业研究院暨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实验室主任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瓦谢尔计算生物研究院院长。此外,还包括“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之父”保罗·劳特伯、“幽门螺旋杆菌之父”巴里·马歇尔、“石墨烯之父”安德烈·海姆等。

随着高端人才的不断加盟,这样的“星光”名单还可以继续增加。

深圳还拥有全国首个民法公园。

2017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为深入理解和把握民法的精神实质,传播弘扬民法典精神,当年3月,深圳市司法局与龙华区大胆构想,超前谋划,决定以民法典的颁布实施为契机,在全国率先建设民法公园,将其打造成为全国首家全方位展示民法文化的特色主题公园。

2021年1月7日,深圳民法公园开园暨深圳民法博物馆开馆仪式在龙华区举行,它们也分别是全国首个民法主题公园和全国首家民法博物馆。

深圳民法公园总占地面积共15.6万平方米,由“一环一轴一馆四分区”组成了深圳民法公园的民法核心内涵,以不同的形式阐释着民法精神。

深圳还拥有一个以零碳为主题的公园。

从市区驱车刚入坪地,路边一块大石上的四个字“低碳坪地”映入眼帘。再驱车十余分钟,便来到了零碳公园。作为深圳首个以低碳科普为主题的体验型公园,零碳公园集生态游览、康体健身、碳汇科普、互动体验于一体,凭借特色化的低碳设计、优美的自然环境,一经开放就火速成为网红打卡胜地。

AI场景来了

作为一座高科技之城,深圳各大公园的一大亮点是科技范儿足。

去年国庆期间,2024深圳公园文化季首次创新呈现AI全场景应用,在莲花山公园、笔架山公园、深圳中心公园、荔枝公园、桂湾公园及洪湖公园同步绽放科技之光。

跑在让普通人也能获得马拉松体验的智慧跑道上、跟AI棋手对弈、手机一点找到智能琴房,休闲散步时与无人清扫机器人偶遇……这些科技感满满的场景出现在深圳大大小小的公园里。近日,2024深圳公园文化季首次创新呈现的AI全场景应用专场正在火热开展,共引进60多个AI场景应用,让市民沉浸式体验智慧公园、智慧生活。

比如,在莲花山公园风筝广场上展出“华为全屋智能—未来之家”,小小20平方米空间里,休憩、展示、会客,一应俱全。天花板安装了采用毫米波雷达技术的华为AI超感传感器,自动感应访客位置,也能精准识别当前区域下的人体状态,做到人来灯亮或人走灯关。

此外,去年国庆期间,莲花山智慧跑道注册人数达1200人,在莲花山公园报名并参赛的共有890人,领取盲盒共800份。智慧跑道以其“全天候”“随时随赛”的特性,满足了e人和i人的不同需求,任意时段内可自由选择单独或组织团队一起参与活动,也满足了普通民众体验专业马拉松赛事的仪式感和专业感。

走进中心公园C2区演艺舞台旁,会发现这里有一处小型公益琴房,通过小程序或手机扫码提前预约,即可免费使用。琴房运用智慧声场和专业的隔音材质,约4平方米的空间内,有钢琴、沙发、空调、绿植、插座,全程自助操作。

中心公园风雨轩书吧内,一台AI下棋机器人等待与人过招。其搭载了先进的AI和工程机械技术,通过电磁吸触点准确稳固抓取棋子。这个智能下棋机器人每一步棋都经过精心计算,不仅能根据棋路进行调整,还能在对手无解时给一些建议和指导,互动性很强。

除了营造科技感之外,深圳公园还通过引入音乐、购物、文创、潮流文化等多标签内容,打造都市潮流文化活动地。公园里不仅有花香、书香、咖啡香,还有露营、市集、潮玩和美食。“公园里可玩的项目太多了,我现在每个周末带孩子到各个公园轮流玩,每个周末不重样哈。在红树林海滨公园的草地上,打开音响,和孩子伴着音乐一起跳舞的程女士对记者说。

国务院批复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公园城市”再次被提及:构建全域公园体系,建成全民共享共惠、充满活力的国际一流公园城市。2035年,建成各类公园1500个以上,实现居民5分钟可达绿色开敞空间。

各种各样的创意,将同步扩大深圳公园给市民带来的获得感的半径。

晶报记者 李跃/文 深圳报业集团资料图


[编辑:黄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