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近600公里地铁共417座车站,民俗专家带你了解——地铁站名背后的历史变迁文化记忆
2025-01-11 08:47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我市近600公里地铁共417座车站,民俗专家带你了解——地铁站名背后的历史变迁文化记忆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5年1月11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秦绮蔚)如果您坐过深圳地铁3号线,并且在那个名叫“六约”站下了车,那么你知道“六约”的站名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故事吗?是的,它来源于6个自然村防备盗贼抢劫而订约联防,故名六约。近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邀请深圳市民俗学会专家解读“轨道交通里的地名”,而我们也得以从这些站名里了解更多的深圳历史变迁与文脉承袭。

随着去年12月28日5条地铁新线(段)同步开通运营,深圳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已逼近600公里大关。而18条运营线路(含有轨电车)上的417座车站,既有交通导向标识作用,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地理、民俗、文化。

复合地名 交通脉络中的历史印记

深圳地名里有一类复合地名,即结合几个地名形成一个新的地名。如燕罗街道,结合燕川、罗田得名。还有一种是数字+地名,如六联、六约、五和、九围等。

最新开通的3号线四期终点站“坪地六联”,为社区居委会名称。20世纪50年代,由屯梓圩、石发、吉坑等6个“互助组”合并而成。14号线“四联”地铁站名,取自龙岗区横岗街道茂盛、贤合、排榜、新塘坑4村组成的“四联大队”,意为四村联合,现为四联社区。

类似的还有“约”,如3号线“六约”站,14号线“六约北”。六约位于横岗,在1949年以前为6个自然村,为防备盗贼抢劫而订约联防,得名六约。5号线、10号线的换乘站“五和”站,最早由龙岗区坂田街道和磡、光雅园、大光勘、大发埔和南坑五个村组成。

古墟重生 轨道站名中的文化记忆

盐田墟,一个曾经繁华的渔农集市,范围包括盐田海鲜食街,盐田墟镇上村、下村一带。其中盐田墟镇于20世纪30年代分上、中、下三条老街,由170多座客家骑楼组成,为盐田墟的中心地带。随着盐田区的大发展,“盐田墟”使用率渐低。为延续地方文脉,8号线二期将盐田墟所在站点定名为“盐田墟”,活化老地名,焕发新生机。

刚开通的12号线二期“沙井古墟”站亦如此。沙井墟见载于清嘉庆《新安县志》,约3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古村落、古祠堂、古寺庙、古井等建筑,建筑外观精美,且大多保存完好,主要文物有龙津石塔、静乐陈公祠、碧涧公家塾、义德堂陈氏宗祠、洪圣古庙、圣帝宫、观音天后庙、围头井及民国时期商铺建筑等,2020年被列为深圳市首批历史风貌区。

围村遗韵 站名背后的古村风情

深圳地铁站名中,“围”字出现频率颇高。它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许多古村落也常以此命名。

8号线“鸿安围”站,位于盐田区盐田街道,寓意村落平安、展鸿图之志,村中至今仍有“鸿安”门楼牌匾。相邻自然村有黄必围、石头围,都是以聚落形式“围”命名。“坪山围”是14号线和16号线的换乘站,位于坪山区坪山街道六联社区。坪山围地处坪山盆地,坪山河从村东面流过,自然风光旖旎。根据《深圳村落概览》,罗姓先祖最早迁至此地建村,后余、毛、黎、刘、李、骆、黄七姓族人也陆续迁至此地,村内有余氏宗祠等传统建筑。

深圳市民俗学会专家介绍,地铁站名不仅记录深圳的历史变迁,更成为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桥梁。随着轨道不断延伸,深圳文化版图将更加丰富多彩。

[编辑:谭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