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每日邮报》19日报道,美国副总统万斯当天警告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要求他不要批评美国总统特朗普,并称在公开场合“说特朗普的坏话”,只会让他在实现自己目标时适得其反。
2月18日,美国和俄罗斯代表团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举行闭门会谈,讨论乌克兰问题及美俄关系正常化。然而,令人惊叹的是,乌克兰在这场会谈中几乎完全被排除在外,成为名副其实的“菜单”,而美国的传统盟友欧洲,同样也没有拿到上“餐桌”的入场券。会场外,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因拒绝签署出卖本国稀土矿产协议,而遭到了特朗普在媒体上的嘲讽和威胁。
美俄会谈既在意料之外
也在情理之中
拜登时期的美国采取拉拢盟友、美元加息、小院高墙等政策组合,旨在给非美盟友的经济体极限压力,通过“美元潮汐”实现经济收割“补血”的意图,最终没有得逞。这也迫使“二进宫”的特朗普不得不延续“战略收缩”的策略,这个策略首当其冲的就是美国的传统盟友。先前是加拿大,现在是老欧洲。鉴于此,美国对俄罗斯政策发生180度的转变,也就显得合乎逻辑与情理。
此次会谈前,美国副总统万斯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公开嘲讽欧洲的“基本价值观”,暗示其在美国战略布局中的次要地位。美国还为乌克兰问题设置了两个前提:一是推动美俄外交接触机制化。二是为未来地缘政治和经贸合作奠定基础。这种设计体现了特朗普政府将大国关系简化为“交易”的思维模式。通过绕过欧洲与俄罗斯直接谈判,美国试图以乌克兰问题为筹码,换取其在乌克兰的稀土矿产的利益,同时减少自身在俄乌冲突中的资源消耗。
而俄罗斯方面,普京政府同样看到了谈判的契机。虽然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取得了一定的军事成果,但战争消耗了大量资源,对国内经济造成了巨大压力。通过谈判,俄罗斯可以争取到战略利益,从法理上吞下从战争中收获的领土,并缓解与美国的紧张关系,为国内经济恢复创造有利条件。
乌克兰成“菜单”:小国的地缘宿命
乌克兰的处境最具悲剧色彩。自2022年冲突升级以来,其国土已沦为美俄欧博弈的战场,但在利雅得会谈中,泽连斯基政府不仅被排除在外,甚至成为特朗普公开批评的对象。特朗普在社交媒体“真相社交”发文,谴责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为“小有成就的喜剧演员”和“没有选举的独裁者”,要求他最好迅速采取行动确保和平,否则他的国家“将不复存在”。
乌克兰当前面临近乎绝望的困境。若继续战争,其军队在缺乏美援的情况下难以扭转战局。若接受美俄主导的停火协议,则可能被迫承认顿巴斯地区独立或放弃加入北约。泽连斯基虽高调宣称“不接受背后谈判”,但其取消访问沙特、呼吁欧洲提名和谈代表等举动,恰恰暴露了乌克兰在大国博弈中的无力感。如果美国再度策划一场针对乌克兰的政权更迭行动,推翻它们曾经“助攻”上台的泽连斯基政权,届时的泽连斯基将面临更加窘迫的局面。
欧洲的困境:从“盟友”到“旁观者”
欧洲在此次会谈中的边缘化,根源在于其长期对美的安全依赖与战略自主的缺失。在中美、俄美博弈中,欧洲经常被动地选择跟随美国的步伐,而不根据自身的利益做出独立判断。这种弱势地位使得欧洲在面对地缘政治危机时显得尤为脆弱。在北约框架下,欧洲防务开支长期低于GDP的2%,导致其在危机时刻难以独立行动。另外,欧洲不仅不能独立自主,内部也很难形成统一共识。比如,欧洲内部对俄乌问题的立场就出现严重分化: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国倾向于对俄缓和,而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则主张强硬对抗。
欧洲甘愿成为美国的铁杆盟友,甘做其追随者,在美国顺风顺水时或许能分得一杯羹。然而,面对如今自内部动乱、身债务缠身的美国,欧洲恐将沦为美国利益盘中的菜单。从慕尼黑会议至利雅得会谈,美国通过一连串外交手段对欧洲展开了“忠诚度检验”:威胁对欧洲商品加征关税、对北约安全承诺的含糊其辞,以及此次绕过欧洲直接与俄罗斯谈判。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迫使欧洲更加依附于美国的领导,进一步削弱其追求战略自主的意愿,同时也预示着美国下一步极大可能减少在欧洲安全上的投入,甚至可能让北约“脑死亡”,并试图从中榨取更多利益。
独立自主才能避免成为“菜单”
利雅得会谈对欧洲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警醒。法国总统马克龙紧急召集欧洲峰会讨论防务自主,商讨如何应对美国新政府带来的挑战。这表明欧洲已意识到依附性外交的代价。而乌克兰的遭遇进一步印证了现实主义国际政治中“弱国无外交”的残酷法则。
当欧洲在巴黎会议上为“是否派兵”争论不休时,当泽连斯基在社交媒体上呐喊“谈判不能没有我们”时,地缘博弈的齿轮仍在冷酷转动。历史反复证明,没有独立自主的战略能力,任何国家都可能从“餐桌”沦为“菜单”。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即使曾经贫穷落后,却依然能够坚定不移地坚持独立自主,且从未动摇过的伟大祖国。
作者丨郑创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