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这一创新中心已经联合了上下游十几家合作伙伴,产业生态逐步完善。而中心所在的北京经开区,也集聚了各类机器人相关领军企业140余家,产值规模超百亿元,基本形成了覆盖核心零部件、整机到应用场景的产业链体系。据了解,这一区域内今年起还将重点推动机器人的应用场景示范。
北京经开区机器人和智能制造产业局副局长 马宁:全面开放九大标杆场景,释放超万台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应用机会。支持头部企业率先使用机器人产品,推动供需对接,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创新融资租赁等模式,支持人形机器人率先赋能重点领域。
除了各类政策支持外,“耐心资本”也在推动产业发展,北京2023年成立了规模100亿元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深圳也将设立100亿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产业基金,投资一批高成长性企业。
北京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 首程资本合伙人 朱方文:我们已经投资了十几家企业,涵盖了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医疗机器人、消费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以及上游的核心零部件领域。还是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投资撬动更多社会资本,耐心长久地陪机器人企业走下去。
深圳市南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重点产业科副科长 张思敏:对机器人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政策扶持,单个企业单条政策最高可以享受1000万元的支持力度。
近两年,工信部等部门也先后出台了与人形机器人发展相关的多项政策文件,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专家建议,业内应更加关注共性技术突破和应用场景的拓展。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机器人分会执行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宋晓刚:人形机器人是整个机器人技术发展或者说机器人产业发展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千万不要割裂开来,还是要围绕地方产业特色,从具身智能应用角度来讲,要差异化发展,不要形成人才、投资、技术,甚至应用市场方面的重复建设、重复投资。
手机扫一扫打开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