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26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张燕)深圳一直致力于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前海推进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建设是其中重要的举措,将为深圳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发挥更大作用。。
3月22日,深圳国际仲裁院(下称“深国仲”)在前海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新一届仲裁员名册启用仪式和首场培训。来自境内外的800余名仲裁精英齐聚这场“春天之约”,齐诵《爱莲说》,表示要做有志气、有底气、有骨气的仲裁员,认真办好每一个案子,共建面向全球的国际一流仲裁机构。
仲裁员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仲裁员是仲裁案件审理和裁决的主体,是构建仲裁公信力的核心和关键。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各省市设立的第一家仲裁机构,也是粤港澳地区第一家仲裁机构,深国仲仲裁员的遴选和确定,备受社会关注。据深国仲国际合作与发展处副处长迟文卉介绍,新一届仲裁员名册共有仲裁员2078名,其中,中国内地仲裁员1353名,港澳台及海外仲裁员725名,共覆盖129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仲裁员占比近35%。
“与往届相比,新一届仲裁员名册在国际化、专业性方面进一步增强。”迟文卉告诉记者,在分布地域方面,境外仲裁员来源地由114个增加到129个;在专业领域方面,仲裁员专业背景除覆盖金融资本、房地产、海事物流、知识产权等传统领域,还新增跨境电商、直播等新兴领域;在队伍结构方面,仲裁员既有资深律师、法官,也有国央企、民企、外企法总,还有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多元化的背景可以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选择,有利于为中外当事人提供中立、专业、高效的争议解决服务。”
近年来,深国仲不断加快国际化步伐,对境外仲裁员的吸引力随之提升。深国仲仲裁员、香港律师会前会长陈泽铭给记者分享了一个小故事。一次,一位美国律师朋友专门致电向他打听深国仲,两人围绕深国仲的开放与创新聊了很久,一致认同深国仲位于中国仲裁界前列。“英美律师越来越关注深国仲,说明其国际吸引力在不断提升。”目前,深国仲外国仲裁员已达488名。
联动港澳打造国际仲裁中心
记者还从现场了解到,列入《深圳国际仲裁院仲裁员名册》的仲裁员,亦将被列入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的推荐仲裁员名册,经当事人选定或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指定,可办理约定“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的仲裁案件。
为服务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2019年,深国仲在香港设立华南(香港)国际仲裁院,形成“深圳+香港”“双城两院”新发展格局,充分发挥“两个法域、两个仲裁地、两个机构、两套规则”的特殊优势,通过“规则衔接软联通”和“庭审设施硬联通”,为中国企业“走出去”争议解决提供新方案,打造“深圳+香港”国际仲裁优选地。
“香港是中国唯一一个实施普通法的地区,在涉外仲裁方面具有优势,我认为深港两地携手,可以帮助到更多企业。”陈泽铭表示,香港律师也可以在其中充分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办案优势。
来自澳门的黄显辉父子一起加入深国仲成为佳话。黄显辉是深国仲仲裁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也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常委会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委员会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澳门律师公会主席、葡语律师联盟副主席。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国仲是大湾区高水平仲裁机构,希望能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在葡语系国家发展的“走出去”企业,同时把深国仲的宝贵经验带到澳门,通过法律服务为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作出贡献。
深国仲理事、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首任律政司司长梁爱诗希望新一届仲裁员利用好“双城两院”这一重要法律服务平台,共同开拓国际事务,打造面向世界的亚洲仲裁优选地,不断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粤港澳地区的经济融合作出贡献。
特区仲裁走向世界需协同发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健全国际商事仲裁和调解制度,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律师事务所”。深圳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应如何发力?
某大型能源集团总法律顾问告诉记者,作为深耕能源领域40多年的从业者,其见证了中国企业“出海”在争议谈判中从早期不得不“照单全收”,到现在拥有一定话语权的过程,深感拥有国际一流仲裁机构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仲裁机构的选择要双方当事人自愿自主,所以仲裁机构的国际公信力非常重要。”该名人士表示,深国仲在治理结构、仲裁员结构、案件结构、裁决执行、规则衔接以及机制对接等方面的国际化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深国仲仲裁员、中国南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陈威华表示,一方面,需特区仲裁机构在国际上继续不断“发声”,加深外国客户对其的了解;另一方面,走出去的企业也需要增加自身话语权和谈判地位,多方共同努力推动特区仲裁走向世界。
“40多年来,深国仲始终沿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现在涉外案件越来越多。”深国仲理事会副理事长、香港证监会前主席梁定邦表示,下一步深国仲将借助“双城两院”、广东江门、新疆喀什等平台布局加大国际化推广,同时和境外知名仲裁及调解机构不断深化合作,不断提升大湾区仲裁的国际公信力和全球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