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3月28日讯(记者 谢菲艳)在深圳南山区社会福利中心,一群平均年龄84岁的老人正围坐在智能屏幕前,专注地学习如何运用AI技术识图、生成个人经历故事。这一幕,是南山区民政局推出的“智在指尖老年AI课堂”的日常剪影。与传统“教老人用手机”课程不同,该项目以AI技术为核心,通过场景化教学,让老年人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探索”,在智能时代中重新定义自我价值。这一创新实践不仅展现了科技赋能的温度,更成为落实“积极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生动案例。
打破年龄与技术壁垒的“破圈”尝试
课堂上,80岁的李爷爷刚学会用AI识图便迫不及待地想要“大显身手”。他随手用AI识别桌面上摆放的工艺品,几秒钟后便有语音播报,详细介绍了该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可能材质、使用场景、养护建议,以及工艺品背后的文化寓意。李爷爷惊喜地说:“太神奇了,它竟然分享了这么多的知识点,以前觉得AI是年轻人的专利,现在才发现,我们也能玩转高科技!”这种“银发族”与“AI技术”的反差碰撞,正是项目的核心叙事。
技术应用场景化:课程设计摒弃复杂的代码教学,专注于老年人真实生活需求。例如,通过AI随手拍一键识别不认识的物品、智能相册自动整理并推送家庭回忆、AI写作工具辅助记录人生故事等。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融入老人日常的情感载体。
学习模式游戏化:通过互动问答、即时鼓励支持、参与活动兑换积分币(积分币达到一定数量可以兑换老人常用生活物资)等机制,激发老人们的参与热情。78岁的张伯伯与AI语音互动,向AI“倾诉”自己的人生经历,AI立即给予温暖的回应并为张伯伯生成人生故事。张伯伯感慨:“虽然第一次使用AI,但感觉它像一个懂我的老朋友,有被温暖到,和它分享我的故事就像穿越回了青春!”
安全防护实战化:针对老年人易受网络诈骗的风险,课堂增设“AI防诈实训”模块。工作人员通过模拟AI语音仿冒熟人、AI换脸视频等典型骗局,手把手教老人识别技术陷阱。“原来骗子能用AI假装我女儿的声音!”80岁的刘奶奶在识破一段伪造的“急诊缴费”语音后恍然大悟。课程还传授“三不原则”——不轻信陌生AI来电、不随意授权人脸信息、不点击不明链接,筑牢安全用网防线。
从“被帮扶”到“主动创造”的老龄参与新范式
南山区福利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开展老年人AI课堂的初衷是“让老年人从科技服务的对象转变为技术应用的主体”。
重塑社会角色:学员中不乏“银发讲师”,80岁的王阿姨是课堂里的积极分子,课程内容接受能力较强,能够较快掌握工作人员教学的内容,成为课堂“热心同学”,帮助更多同龄人跨越数字鸿沟。这种“以老助老”的模式,打破了老年人“依赖帮扶”的传统印象。
构建数字免疫力:通过AI防诈骗内容学习,老年人从“技术恐慌者”进阶为“理性使用者”,能够有效为老人们打网络诈骗“预防针”。活动中工作人员鼓励老人不仅要自己学会防诈骗技巧和方法,还要将学到的知识分享给周边的伙伴,努力形成“技术赋能+安全护航”的双向保护机制。
科技成为代际沟通的“心”桥梁
AI老照片修复技术让模糊的家族记忆重现光彩,电子家谱生成工具帮助梳理家族历史,成为代际对话的契机,通过AI利用语音合成技术为异地子女录制“有声家书”,科技悄然弥合时空距离。后续福利中心的老年人AI课堂,将会有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让老人更加深入地感受人工智能为大家带来的便利。南山区社会福利中心刘社工观察到:“许多老人从‘害怕麻烦子女’到主动分享作品,家庭互动频率显著提升。”
在数字时代,重新定义“老”的意义
屏幕闪烁如星海,指尖轻触即少年。当泛黄的老照片再现老人们青春的模样,AI技术在老人群体应用的含金量还在上升,科技不再划分年龄的界限,而是让每个生命阶段都能绽放独特光彩,折射出的是一个积极老龄社会的未来图景。南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老年人AI课堂项目的推出,与南山区近年推动智慧养老的布局一脉相承。近年来,南山区通过为老人安装智能看护设备、搭建24小时响应网络,构建居家安全守护体系。AI课堂的落地,标志着服务重心从“基础保障”向“精神富足”升级。南山区民政局老年人AI课堂的探索也证明:当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交织,“老去”可以是一场充满可能性的全新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