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煜禾森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模块化通用机器人底盘平台。
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2日讯(深圳商报记者 马小晗 文/图)日前,广东省政府出台了《广东省推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若干政策措施》。
作为全国工业百强区榜首,深圳市龙岗区率先布局,在机器人这一领域展现了巨大潜力。一群能潜水、能搬运、有着灵巧双手的机器人不断迭代,在实验室里、在各种可感可及的场景中,机器人世界里都有一群“深圳龙岗人”。
近年来,龙岗在支持机器人科技产业创新、拓展场景应用、加强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聚了机器人研究院所和服务平台。全区机器人产业“群星闪耀”,成为全国领先的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集聚地。
创新突破助机器人不断迭代
最近在深圳街头,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京东物流的配送机器人在辛勤派送快递,而这款身材小巧的机器人使用的就是来自龙岗企业——深圳煜禾森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模块化通用机器人底盘平台。
“机器人模块化通用机器人底盘平台就好像是机器人的躯干,在平台上加不同的功能组件,就可以变成采摘机器人、配送机器人、巡检机器人。”煜禾森科技创始人李雷达告诉记者。
相比单一场景使用的机器人,煜禾森科技的模块化通用机器人底盘平台可以随时“72变”,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和风险。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机器人的动作总是笨拙缓慢的。然而在位于龙岗坂田的深圳忆海原识科技有限公司,一个个工业级灵巧手正在展示厅灵活地抓薄膜零件。它们的触觉五指比人类还灵敏,碰到易变形的材料也能无损抓取。
机器人不仅能在地面“奔跑”,更能像蛟龙一样潜入500米水深的水中“游泳”。今年春节档热映电影《蛟龙行动》曾创下水下拍摄超400小时的纪录,“幕后功臣”正是龙岗企业——深圳鳍源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出品的“电影级水下机器人”“FIFISH ZEN-V”可完成360度全维运镜,为水下拍摄提供具有创意、稳定的运镜构图。
目前,不同领域的机器人正在龙岗诞生。龙岗区的企业正以技术创新为驱动,让机器人赋能千行百业。
科研机构助力机器人产业腾飞
在龙岗西部,一座专注于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发的机构正在和诸多周边企业联动起来,让机器人的研发、制造、测试、应用成为一个紧密咬合的链条,加速产业集聚发展。这个研发机构就是坐落于坂田的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正以“学术+产业”相结合的模式,为机器人技术的产业化提供坚实基础。
据悉,作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政府合作共建的重要平台,研究院成功吸引了大量高端人才和科研团队,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研究院拥有近300名科研人员,其中包括180多名全职研究人员以及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兼职教授和博士生。
该院副研究员、特种机器人中心技术负责人刘鹏飞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介绍,研究院不断深化与政府、企业的合作,推动更多创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深圳乃至全国的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而研究院的影响力正以更立体的方式辐射至产业生态圈。在距离研究院仅3公里的星河领创天下产业园,由香港中文大学博士团队创立的深圳创想未来机器人有限公司(NXROBO),将实验室里的技术火花转化为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这家衍生企业如同研究院播撒的产业种子,生动诠释着“学术—研发—应用—教学”的模式。
这种产学研的深度耦合正在产生乘数效应。研究院提供的基础算法突破与创想未来机器人擅长的应用场景开发,共同推动着技术迭代的“飞轮”加速旋转。目前,以研究院为圆心,半径5公里范围内已聚集几十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形成从核心部件研发到教育应用服务的完整生态圈。
百种场景开放落地应用
机器人诞生只是第一步,接着就需要在不同场景落地应用。为此,龙岗区围绕产业发展、城区管理等多个维度,滚动梳理和发布人工智能场景能力清单、场景机会清单,努力把“应用场景”变成企业“发展场景”。
去年7月,龙岗区举办企业服务大会,公布2024年首批场景能力清单、场景机会清单及深圳市线上工业技术研究院科技成果供需清单,为企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提供找到市场、变成订单、换成资金的机会。
去年11月11日,龙岗区政府投资项目“科技篇”首批场景清单发布,《龙岗区场景开放通则(试行)》也在该月正式发布。此外,龙岗区场景应用创新工作专班办公室也在11月正式揭牌。
而前文中提到的煜禾森科技正是龙岗区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2024年,龙岗区企业服务中心和街道办推动该公司参与“我帮企业搭场景”活动。通过这一平台,企业成功获得了来自北京的化工类通用移动机器人平台订单,共计20台,总价值接近2000万元,当年交付4台,实现近400万元营收。龙岗区政府通过场景对接、资源链接和政策支持,为企业提供了从技术研发到市场落地的全方位助力。
龙岗区通过开放百种场景、发布场景能力清单和机会清单,为机器人企业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市场机会。未来,将继续发挥其产业集聚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助力中国在全球机器人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为人工智能时代注入更多“深圳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