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5日讯(深圳特区报记者 窦延文)记者从市住房保障署获悉,中海明德里等6个项目保障性租赁住房认租资格核查结果公示已结束。经审核,此批保租房合格认租家庭共14614户,其中,单身公寓户型合格认租家庭643户,两房户型合格认租家庭10523户;三房户型合格认租家庭3448户。选房时间为4月8日至4月24日(含周末),房源选完即止。
据悉,本次配租6个项目共3599套保障性租赁住房,分布在龙华区、龙岗区、宝安区、南山区。其中,龙华区中海明德里项目552套,龙岗区联发天境雅居项目488套,宝安区凤鸣水岸花园406套、万科都会四季花园项目867套,南山区深铁阅山境花园286套、安居高新花园1000套。该批保租房面向符合条件的户籍家庭配租,其中单身家庭可申请,共提供736套单身公寓。
市住房保障署提醒:一、认租家庭已签订安居型商品房或其他保障性住房认购协议书,且认购协议书仍有效的,不纳入本次选房名单。二、认租家庭选定住房后未在规定时间内签订租赁合同的,视为放弃选房。放弃选房累计三次的,或者签订租赁合同后无正当理由解除合同的,三年以内不得再次申请政府组织配租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三、认租家庭选房排序到位,只可选择意向小区及意向建筑面积的房源。四、认租家庭已选定住房但未在当天签约结束前签订租赁合同的,视为放弃本次选房,其所选住房纳入次日待选房源。五、选房期间,住房被选完当日,如有选定住房的家庭未按时(选房当日签约结束前)签订租赁合同,该住房由排在最后一个选定该类配租面积标准住房的家庭之后的认租家庭,按照选房排位先后顺序依次选房。
选房期间,每日选房签约结束后,将在24:00前通过市住房和建设局官方网站公布当天选房结果及剩余房源信息。相关信息可登录市住房和建设局官方网站查看。本次配租结束如有剩余房源,由市住房保障署另行分配。
此次选房地点位于南山区白石路与科技南路交会处安居高新花园商业广场二楼深圳市保障性住房服务大厅。
推荐阅读
增加个人配租渠道 光明出台保障性租赁住房配租管理细则 2025-02-20 07:25在制定面向企事业单位定向配租的规则时,准入条件、需求库、房源配额和使用管理等方面吸收了原人才住房配租管理经验,并结合《深圳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办法》等要求和光明区工作实际进一步优化相关规定,既可有效确保政策的稳定和延续,也可避免在新的政策环境下出现违规使用住房的行为。
保租房单身公寓认租核查名单公示 合格认租家庭共2083户 2025-01-09 08:22记者日前从市住房和建设局获悉,中海明德里等6个项目保障性租赁住房认租工作已结束,经审核,本批次住房单身公寓户型认租家庭核查名单中合格认租家庭共2083户,不合格认租家庭共125户,核查结果在市住房和建设局官网公示至1月13日。
深圳启动六个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配租 2024-12-13 16:29本批次住房按照《深圳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办法》面向符合条件的市民配租,保障性租赁住房是指政府提供政策支持,发挥市场作用,以小户型为主,限定租金水平,面向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各类人才租赁的住房,租金按照市场参考租金的60%确定。
深圳:存量公寓类居住房屋可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 2024-10-09 14:12为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意见》(国办发〔2021〕22号)等文件精神,稳步推进公寓类居住房屋用作社会主体出租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以下简称社会类保租房)
深圳加快满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需求 年底前供应保障房6.5万套 2023-08-16 08:11深圳围绕满足新市民、青年人住房保障要求,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创新提出“四跟”(跟着产业园区走、跟着大型机构走、跟着轨道交通走、跟着盘活资源走)保障策略,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筹集力度。
汕头已完成1688套保障性租赁住房认定 2023-08-03 08:41在2023年的6个项目中,汕头市通过财政投资、国有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等方式积极筹集资金,建设模式主要包括:利用产业园区配套用地建设,如金平区柏亚产业城人才公寓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结合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加强保障性租赁住房有效供应;…
人才安居“非居改保”,打造保障性租赁住房可持续样板 2023-07-27 20:07项目探索市场化+保障性租赁住房相结合的长租公寓模式,70%房源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30%房源市场化运作,从前期论证、装修改造到投入运营,实现了当年分配供应,为深圳打造出保障性租赁住房保本微利、可持续经营的样板。
深圳发布四个政府规章 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8月1日正式实施 2023-07-03 17:41今日,深圳市住建局发布《深圳市公共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深圳市保障性租赁住房管理办法》《深圳市共有产权住房管理办法》《深圳市保障性住房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将住房保障体系与国家住房保障体系全面衔接,保障各类住房困难居民住有所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