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4月8日电(记者王立彬、张建松)记者8日从自然资源部获悉,“雪龙”号极地科考破冰船当天返回上海,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

4月8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队员代表走下“雪龙”号。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由来自国内外118家单位的516人组成,“雪龙”号2024年11月1日从广州出发,历时159天,总航程2.7万余海里;“永盛”轮2024年11月20日从张家港起航,今年1月23日完成考察任务,历时65天,航程近1.1万海里;“雪龙2”号目前在执行罗斯海联合航次,预计6月返回上海。
此次考察队克服陆缘冰融化、密集浮冰等困难,完成中山站、长城站、秦岭站的物资和人员卸运任务,在南极半岛、宇航员海、普里兹湾、阿蒙森海、罗斯海等海域完成综合调查监测和科技项目,在中山站、长城站、秦岭站、昆仑站、泰山站、格罗夫山等区域完成工程与保障能力建设、陆地和沿海生态环境调查、内陆与航空调查、国际合作等任务。

4月8日,“雪龙”号停泊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考察队重点完成了三项工作:开展南极秦岭站配套设施设备建设,在我国南极考察站首次应用风、光、氢、储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体系,开展秦岭站越冬考察任务,我国首次实现南极三站越冬;通过航空调查,填补我国中山冰雪机场至恩德比地、格罗夫山、查尔斯王子山和伊丽莎白公主地沿线冰盖区基础数据空白,首次在阿蒙森海成功采集长重力岩芯等;组织多国实施罗斯海联合航次考察,继续实施国际南极“环行动计划”和中俄钻探项目,参与金砖国家合作环南极考察等。
我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开展的本次考察,在技术方法创新、自主研发极地装备规模化应用、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作业时间、区域跨度等方面均创历史新高,为未来执行大规模、高强度、国际化和跨学科极地综合考察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深入研究南极快速变化、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4月8日,人们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欢迎“雪龙”号凯旋。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4月8日,“雪龙”号停泊在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推荐阅读
我国重要发现! 2025-05-14 10:11经过一个多月的南大洋秋季考察作业后,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的队员们交出了一份初步成果,他们在海洋生物、海洋化学等方面有不少新发现。
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顺利完成主要任务 2025-04-09 09:05…此次考察队克服陆缘冰融化、密集浮冰等困难,完成中山站、长城站、秦岭站的物资和人员卸运任务,在南极半岛、宇航员海、普里兹湾、阿蒙森海、罗斯海等海域完成综合调查监测和科技项目,在中山站、长城站、秦岭站、昆仑站、泰山站、格罗夫山等区域完成工程与保障能力建设、陆地和沿海生态环境调查、…
我国首个南极秋季联合科考启动!将面临冰、风、寒三重挑战 2025-03-24 09:15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南极罗斯海联合航次聚焦秋季南大洋,也就是“黑暗季节”生态系统过程和碳埋藏等科学问题,重点研究在没有阳光、缺乏食物、大部分海面被海冰覆盖的情况下,磷虾等南极生物如何在极端环境下生存等问题,填补相关领域国际空白,引领南极边缘海暗生态系统研究,…
“雪龙2”号大洋考察作业完成 获取丰富海洋生物、水体等样品 2025-03-02 10:49其间,成功回收我国首套极地海洋生态潜标,在阿蒙森海海山区域获得我国目前最长的一根重力岩芯,并捕获侧纹南极鱼、南极深海鲑、纽虫、海参等生物样品。
从白手起家到智能科考!回顾我国南极建站40年硬核突围之路 2025-02-21 08:38通过几代科学家四十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已基本创立了独立自主的南极考察研究科学体系,在南极冰盖形成、演化以及其不稳定性研究、南极极光研究等方面,都已经成为国际南极研究不可或缺的力量。
首次有香港科学家获选加入国家南极考察队 2024-11-02 12:32港中大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早于今年8月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定,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立香港极地科学创新中心,建设香港成为联通中国内地、连接世界的极地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香港科研人员参与极地观测,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注入新动力。
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深圳站):感受40年冰雪征程 2024-11-01 07:33一艘艘南渡北归的功勋船舶,一件件来自极地的珍贵样品,一页页映照科考队员勇敢坚毅的泛黄日记……让公众近距离感受中国极地科考的辉煌成就和冰雪征程。
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凯旋抵沪 2023-09-28 07:339月27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队乘“雪龙2”号极地科考破冰船返回上海,标志着中国第13次北冰洋科学考察任务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