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通月余17万人涌入环西丽湖绿道,骑行漫步追萤火虫……优哉游哉 太多人上神仙绿道过神仙日子
2025-04-03 08:48 来源:深圳晚报
人工智能朗读:
▲环西丽湖绿道(碧道)中的向日葵。 深圳晚报记者 曾贤平 摄
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3日讯(深圳晚报记者 曾贤平 高向荣)“金黄向日葵连片盛放,阳光下宛如油画场景;彩色油菜花海与春风共舞,仿佛遇见了宫崎骏世界里的浪漫花海。”“原来在深圳真的可以有这样一个角落,大片的绿草坪像毛茸茸的地毯,有如明镜的水面与蓝天相映,有潺潺小溪流经花路,‘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描绘的意境也不过如此。”“周末给自己的放空仪式莫过于骑进花海里,与朋友肆意大笑,再与惬意的春风撞个满怀。”今年2月底全线贯通的环西丽湖绿道(碧道)成为深圳本地的新晋“顶流”,无数博主晒出“美图”笔记,用充满诗意的话语盛赞这个绿色生态廊道美得像都市“绿野仙踪”,无限绿意也给深圳都市人提供了满满的情绪价值。
4月2日,根据南山区公园管理中心的信息,环西丽湖绿道(碧道)开通一个多月以来,游客数量已达17万人次,周末高峰最高达2万人次。看得见的是风景,看不见的是藏在背后的生态环境设计巧思。这条绿道的生态世界有哪些设计妙笔?
1
荔枝林底下有什么?
山林段绿道从百旺村一直到大磡村,沿途视觉占较大比例又很容易让人忽视的,是成片的荔枝林。
如果能徒步慢行,你会发现荔枝林下,蓝色的喜花草、紫色的巴西野牡丹、黄粉色交织的马缨丹,配上绿色的富贵蕨、巴西鸢尾,高低错落,自然感呈现。在一些荔枝林下,还有卵石、毛石等天然材质构筑的旱溪,配合花卉与草本植物围绕,生动还原了田园自然情境。这些设计不单纯为造景,而是设计师隐藏的生态修复秘密。原来,在单一的人工荔枝林边缘,补植各类花灌果树,是为了丰富林缘带生境,形成高效水源涵养林,为更多生物提供食源和栖息地。
环西丽湖绿道非示范段设计团队设计师展示了2023年夏季拍摄的一段视频。视频显示,暴雨后,雨水夹杂黄泥从荔枝林冲到低洼路面,再顺流而下,触目惊心。从百旺村到大磡村一带的环西丽湖绿道沿线是整片的山地荔枝林,在绿道建设前,荔枝林下黄土裸露,整体植被单一,“生态多样性非常薄弱”。
环西丽湖绿道作为水源保护区外的第一道防线,尤其注重山林雨洪的管理。设计提出了一套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荔枝林下藏着6.5公里多层级毛细水网管理体系,包含生态截水沟、生态草沟、看不见的排水沟、生态旱溪、雨水花园等,使山体里荔枝林中冲刷下来的雨水变缓、下渗、滋养土地,同时起到过滤作用,保护绿道沿线水土,从此雨季不再有满山遍野的黄泥水。同时生态草沟、雨水花园收集到的雨水,也作为景观及动植物的水源加以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