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共栖 万物生息丨深圳发布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属全国超大城市首例
2025-04-22 14:44 来源:深圳新闻网
人工智能朗读:

深圳新闻网2025年4月22日讯(记者 姚嘉惠)近日,经市政府同意,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海洋发展局联合印发实施《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2025-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资源保护利用类市级重要专项规划,旨在构建全域覆盖、陆海统筹、智慧高效、全民参与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着力推动深圳自然生态保护工作进入全域全要素系统保护新阶段。
三大策略十大举措 绘就生态新图景
《规划》以“山海共栖,万物生息”为愿景,明确打造“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首善之城、国际生物多样性友好示范城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的总体目标。规划方案围绕“维育野性生息山海、建设和谐共生都市、争创生态文明先锋”三大策略,提出十大举措,绘就深圳自然生态新图景。
据了解,该《规划》首次全面摸清深圳野生动植物资源家底,科学建立保护物种的生境空间图谱,并据此规划重点动物栖息地不低于600平方公里和重点野生植物原生地不低于130平方公里,精准保护319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193种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
明确加强旗舰种、伞护种保护,对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制定精准保护档案和针对性保护措施,强化深圳作为全球候鸟迁徙重要节点的生境保护和水鸟廊道修复,打造“候鸟湾区”亮丽生态名片。同时,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救护与抚育扩繁体系;构建常态化、智慧化、全域覆盖的野外监测网络;建设穿山甲保护研究分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依托国际红树林中心合作机制,强化关键领域科技攻关与国际交流合作。
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规划示意图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原生地规划示意图
《规划》构建“四带五核多节点”野生动植物保护格局。包括罗田-大鹏、清林径-梧桐山生态保育带,珠江口-深圳湾、大鹏湾-大亚湾陆海协同生态保育带;以及大鹏半岛-田头山保护核心、珠江口保护核心、梧桐山-三洲田、深圳湾、大亚湾等五大保护核心。突出穿山甲、黑脸琵鹭、中华白海豚等伞护种旗舰种栖息生境的整体保护,兼顾其他重点保护物种、特色(有)物种的生境系统性保护,推动栖息地保护向生息网构建转变,形成山海城全域生境网络。
全域保护格局图
《规划》中从自然环境延伸至城市,保护可近距离观测的小微生境。分层级、分类型实施生物多样性友好项目。实施源头治理,加强生物安全防控,创新提出适应性物种预警调控措施。明确深港、深莞惠、深珠在核心栖息地的协同保护、生物通道的联通、入侵物种联合防治等方面开展保护合作,进一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生态共保共建方面的深度合作。
山海城共织生境网络示意图
通过健全自然教育体系、加强设施设备建设、完善宣传教育、开发公众交互参与小程序等,多措并举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公民共识和保护意识主流化。联合政府、企业、非营利组织、专家学者、市民等多方合作,共同保护野生动植物;完善管理机制,强化公众行为规范,促进社会共同参与,凝聚保护共识和增强保护氛围。
同时,加强智慧化的调查与监测、保护救护、公众交互参与、科研成果共享,构建全流程智慧化保护管理体系。促成自然保护治理国际范例。通过加强关键领域国际科研合作、发起全球候鸟保护合作倡议、建成生物廊道保护修复典范等措施,形成国际范例,提升深圳在自然资源保护管理方面的国际影响力。
《规划》分时序、分层级系统推进实施,明确近期行动计划,包括调查监测网络、重要生境保护修复、生物廊道保护修复、重点物种救护与繁育、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自然科普与教育等6大类20项重点工程,以及保护体系健全完善、技术标准规范制定、物种专项调查与科研、国际交流合作及相关专项研究等5大类30项计划行动任务。
三大创新突破引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新范式
《规划》是全国超大城市首个统筹陆海全域、覆盖全要素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主要体现三大创新突破。
一是全域空间保护。首次构建分级分类的野生动植物生境保护空间体系,绘制全域生物多样性图谱。二是陆海统筹治理。系统推进水陆生物多样性整体保护,创新提出“界面-通道-节点”海陆联动保护治理方案,构建“生境走廊-动物通道”两层级生物廊道保护体系。三是智慧赋能体系。建立全链条智慧化保护管理体系,部署生态感知监测系统,建设高端科研平台,开发全民可参与的数字交互平台,促进全民保护意识主流化。
(本文图片由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