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竹市城市新貌
绵竹,幅员1250平方公里。经历“5.12”特大地震,而后涅槃重生。近年来,绵竹市始终按照中央、省委和德阳市委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等,借助成都1小时经济圈、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带来的机遇,坚持以“工业强市、文旅名城、美丽家园”为统领,按照“六化联动”发展路径,积极践行转型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供给侧机构改革,集中力量补短板强弱项,毫不动摇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从灾后重建的快速恢复到常态化发展,总体呈现“运行平稳、质量提升、生态改善、社会和谐”的良好态势,实现了新常态下的新跨越。
一、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综合实力逐渐增强
——经济总量节节攀升。2008年“5.12”特大地震后,在灾后重建的带动下,综合实力在2011年突破震前水平的基础上持续扩张,2014年突破200亿大关,后经济总量持续攀升,连年创新高。2017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0.7亿元,比2008年增长1.5倍。
——经济增长从快速恢复到新常态发展。2009-201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1%,增速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增长态势,高于全国、全省、德阳平均水平。分年份来看,2009-2012年,处于灾后重建恢复期,保持高速增长,2013-2017年增速回落,进入新常态稳定增长态势。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我市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分别为29.2亿元、133.5亿元,均在08年基础上实现翻番;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98.0亿元,比2008年增长3.5倍。三次产业占比由2008年的14.2:65.0:20.8调整为2017年的11.2:51.2:37.6,第三产业占比较08年提高16.8个百分点。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稳步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08年的21340多元的基础上实现突破,2011年突破3万元以上,2013年突破4万元,2015年实现5万元的突破。2017年,我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57034元,比2008年增长1.7倍,2009-2017年年均增长12.8%,比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略快0.7个百分点。
——政府财力明显提升。伴随着灾后重建经济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实力明显增强。地震前地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9亿元,2017年地区公共预算收入已达到16.2亿元,比2008年增长3.1倍,平均每年递增15.2%。